关键词:人类进化史 实用主义和探索精神
敬天爱人 火星计划 基因改造
文明是副产品 人工智能 超人
共计2760字|建议阅读8分钟
1.
很久之前,在东非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这样一群物种,他们每天通过采摘树上的果实和蝇蚁为食,有灵活的四肢可以用来奔跑和攀爬,如果可能他们将一直这样简单快乐地生活着。
突然有天一个哥们站起来告诉其他人,说自己想要去到那遥远的地方看一看,所有的同类都把他当做一个笑话,嘲讽他认为站起来了就以为自己是个高富帅了。因此,最终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了未知的世界。
意外的是,正是由于他站了起来,双手得到了解放从而可以手持工具写抓住自己,双腿的力量也得以更大地加强以支持长时间的行走,最关键地是让顶在脖子上方的脑袋长得更大。这一下不得了,直接让这家伙产生了一种叫做认知的东西。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在说的就是人类自己,可以说我们的进化进程就是一个个意外不断层层叠加起来的过程。
而这些意外可能在当时看来都是没有必要的存在,但就是这样的意外,催生出整个文明的各种各样的副产品。
2.
现在是一个实用当道的时代,每个人对于事情的判断都是基于对自己的是否有好处,最好这种好处是立刻见效的,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说的这些对于我有什么卵用”。
不能忽视实用主义让我们可以看到有限的当下,而正是基于探索让我们能够看到更远的未来。
就像对待太空探索和医疗教育的争论,很多人把对于无休止的外太空探索活动说成没有用的烧钱游戏,而与其如此,不如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对于医疗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上面。更有人说,在全球很多地方还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下,大力发展外太空探索无异于浪费。
我想这也是一个为大多数人所困惑的一件事情,我们这会听到一些声音,就是“有那么多的钱,还不如拿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且不说其对于实在的事情定义。虽然医疗教育很重要,但是我想从外太空探索的意义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与其不断地打补丁,不如重新地更新系统。虽然可能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我想对于一个长期的都无法攻克的难解问题,如果尝试了很多次,投入了很多的资源都没有解决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是否是一条正确的方法。
就像对于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教育,每个国家和各个慈善机构可以说都没有在这上面少投入,但是那些地区依然贫困如洗,当然个中原因在此不表,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对于他们真正正确的是什么。
而就像我们身处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无论我们如何的尝试都很难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那么如果有一种可能,让我们可以俯视整个迷宫,我想也许会看到一条更加清晰可见的出路。
外太空探索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避免在胡同里面打转儿,而到一个更高的维度寻求,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其次,我想这是一个实用和探索的不同意义,我们都知道探索是我们文明和整个人类进步的基石。如果凡事都讲究实用,那么我们祖先也就不会贸然走出东非大草原,也就不会产生音乐、绘画各种文艺作品,也就不会发明创造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资源物品。
当然通过实用可以来检测探索的价值,但是不可以让它成为经过探索的障碍。
因此如果没有类似于外太空之类的对于未知的探索,那么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也许就不复存在,我们也许还是蹲坐在树下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再者,这其实是一个活在现在和活在未来的两种观点,活在现在就要求我们关注于当下,所有的行为都要能够立即产生有价值的效果,这也是我们说要去大力扶贫和教育,而不要探索外太空观点的出发点。
但是,就相当于我们认为,医生对病人使用药物就要立刻药到病除,且不论其可能性,本质上是不符合规律的。而活在未来则不同,它会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这本身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也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然后得出结论”。
他更多的不是关注眼前当下的问题或者利益,而是可以抽身出来找到新的突破口。就像我们常说,与其不停地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不如重新创造一种需求的道理。而外太空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当下立刻显现,而在于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面的作用。
因此通过更高科技手段带来的副产品,就像互联网一样,他可以说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扶贫和教育的水平,全球的资源可以更好的流向需要的地方,以及让其他无法接受教育的地方享受到教育。
所以说这两者并不存在对立的状态,反而是前者的的探索可能会反哺前者。
同样的,在人类开始太空探索之初,就开始有对于太空移民计划的各种想象,猜想在宇宙中某个地方存在一个和人类相似或高或低的文明,后者就是找寻那些“类地球”的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在所有的设想之中,火星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而近来埃隆马斯克的“殖民火星计划”又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可能性。
3.
当然,与其说火星计划本身成功与否的价值,不如说他对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更大的意义。
第一,就像人类最初的祖先在东非大陆生存,后来由于各种资源稀缺和环境的不适用性,因此使得他们不得不走出非洲向其他的地方迁徙,以此寻找更多可供生存的资源和宜居的环境。
而现在的人类也是如此,人类的产能增大而使得空间被压缩以及需要更大的能量供给。
因此,从相对的角度来看,地球相对于现在的人类,就类似于东非对于祖先的意义。所以,我相信就像祖先迁徙至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一样,我们人类也许会也有迁徙至更大的空间环境的发展。
第二,我想“殖民火星”只能说是一个起点,或者他可以认为是人类探索未知家园的一个统称。就像也许我们会发现比火星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其他星球,这个也是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火星计划”。
第三,我想就像“猿类进化”的观点,如果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不是去找到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是人类因为主动地适用了类似于火星的这类星球,从而反向塑造了我们人类本身。
就像在迁徙过程中,祖先们本社也发生了分流,有的需要进化出更适用寒冷气候的机体,有的却变得更能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
因此,我们现在的认知,基本上是用现代人的生活习性去推导找到类火星的生存环境,谁也不知道是否外星球的环境是否会实现对我们的反塑造。
我想,这也许是人工智能和基因变异人课题的新的突破口,主动通过基因改造,去创造更适用环境的“超人”。
4.
总的来说,就像《文明之光》中谈到的,人类文明的出现也只过时最后的一分钟的事情,对于宇宙来说我们还是微不足道的,因此需要常怀着敬畏未知的心态。
每一次对于未来,我们的状况都类似于先祖的生存状态,虽然在上万年的进化中我们能够掌握利用地球资源,但是对于外界还是知道太少,无论人类如何进步,解决的问题越多那么产生更大的问题也就越多。
因此,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敬天爱人之心来对人对事,面对未知的未来,保持着积极探索的心态。而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我们可能并不能单单依靠环境给我们创造供给,我们也应该多想想如何适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