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一天观看了《悲伤逆流成河》,这本小说早在初中就看过,过了十几年,看着电影小说情节断续的在脑中徘徊。实话说,特别需要一杯“肥宅快乐水”。
我,一名曾经深受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推倒群殴、扔书包、甩巴掌、冷嘲热讽、莫名出现在女厕的日记、床单上黑漆漆的脚印,电影中演出的,没演出的情景对我来说都像血液里看生见长的细胞,默声无息,却亘古存在。
影片开头是女孩易遥入海的画面。与结尾相呼应,解脱的选择糟糕的结局。她带着恨意和失望离开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义无反顾的背后,是无数双手的推搡。
那些人长着稚嫩脸、魔鬼心。一次次的毁谤谣言,幼稚愚蠢的伤害,让这个世界充满乌云和畏惧。
影片中唯一一次弄堂里的阳光,是妈妈拉着易遥她的手,带她去看病。母亲的自责和担当,让她足以眼带笑意独自走在校园。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消极,敏感,说话锐利、看着有些懦弱,可她们善于感知善意,一点点的快乐都敝帚自珍,她们像夜晚微弱的星点,朝阳远去的小鸟,对周围满眼警惕,可一下温暖的抚摸都足以让给她们强大独自面对路途黑暗。
该怎么看那些懵懂愚蠢的施害者?如今想来,那些脆弱的孩子已有了结实的臂膀、反击的能力,也许大家都已为人父母,会偶然在相同城市遇见对方,如果相遇不相见那便是最大善意。
校园霸凌在百度解释为: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
看到解释,内心觉得荒唐不已,校园霸凌的影响,竟然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如果杀人不犯法,扪心自问,多少受害者心里希望施害者受到应有的惩治。
校园霸凌不仅出现在初高中,甚至小学也出现了同样令人触目惊心的情况。这不是无知,这是犯罪。
学习的年华却在以杀人为乐,法律的制裁因为年龄而显得少许宽容。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用一句“不懂事”解释,简直诞妄不经。
据统计:校园霸凌事件多发生在初高中年纪,发生地点多在隐蔽场所,霸凌方式多是语言攻击(表示怀疑)。
为了针对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打造平安校园。针对校园安全问题,要严厉打击涉及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
如今现象依旧存在,却愿日日都在减少,霸凌不仅是身体更是精神上的伤害,孩子很善良,孩子也会是魔鬼。
他们的甄别能力不足以看清,什么是善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今随着校园事件的重视,社会上出台的政策和方法也多了起来,甚至还有相关霸凌的APP。知道这些真的很高兴。
回到家,我翻箱倒柜找出已经泛黄的小说,一目十行的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小说的结局比电影残酷。而我却由衷希望,生活里这些孩子有平凡生活的结局。
愿他们身边都能出现一个顾森西一样的朋友,照亮灰暗一角,让寒冷变得有暖色。
淡淡的光亮会让人生起反击的勇气,喜欢你剪掉头发将口香糖粘回对方头上,你拿水管滋的对方落荒而逃满地求饶的样子,勇敢又可爱。
会打架反击真的很好,这个世界不是所有保护你的人都能及时出现。所以,有时以暴制暴也是一种智慧和强大。和温暖的孩子怎么诉说苦难,不要被他们善意单纯的温暖灼烧了心,齐铭不懂你,总会有人懂你。
记得听过一期夜间DJ,里面在讨论一期奇葩说关于伤害的话题。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伤害我们的人。”蔡康永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我想这也是电影结尾彩蛋里那些人的心理。
算了,人生怎么能被曾经的黑暗桎梏不前。
算了,那些无数次的身陷囹圄。
算了,那些背后的指指点点。
算了,那个懵懂懦弱的自己。
算了,也不是很愿再提起。
不计较,不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