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问了一些事,想了一些事,决定了一些事,搞明白了一些往事。我试图活得明白,到最后是越活越累,这真的是件很郁闷的事╮(╯▽╰)╭
前天发生了一件事,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做他女朋友。说实话,我早上醒来发现手机上这个消息是种傻眼的状态。我认识你一年了,自认比较了解你,大家一直关系不错。我没有回复你,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你自己也说了你喝多了不好意思,那我接受这种歉意。大家以后不要连朋友都做不了,衷心地建议,以后酒少喝。
今天晚上问了一些以前的事,解开了一些疑惑。谢谢你,曾经喜欢过。在我的高中生活里可以算加了一笔,有一些回忆总归是好的。但回忆是回忆,过去的随风而逝。我没料想过上大学之后还会有联系,所以一直疑惑这个原因。谢谢你坦诚相告,说实话这个原因挺意想不到的。
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做什么。身边的人有人谈恋爱了,然后分手了,前后换了N个人;有人在坚持高中的恋情,可望而不可得的远距离恋爱;有人带着女朋友见父母;有人会和恋人商量该给父母买什么生日礼物。
有人说女孩子读研不好,变成女博士没人会要,但我在暑假见识了一位牛津计算机女博士的人生历程——异地三年后,二十五岁结婚,然后她和丈夫两人继续异地读博;有人说我性子太硬,很难在周围找到男朋友,我会傲慢地回一句:“我没打算在这所学校里谈恋爱。”因为能降住我的男生太少,于是我便需要去变得柔和,更懂示弱,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太过荒唐的谬论。
我没想过在身边找男朋友,能天天在一起是很美好,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我要的是个会和我肩并肩站在一起的人,互为后盾,能勇敢地做自己想做的而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可以在各自的路上奔跑并相视一笑;我们不会牵累彼此但会牵挂对方。
“我们”——是当我遇到问题时会想起,我的心中还有另一个人,他会持续地给我支持与力量。“我们”——是当他熬夜通宵未眠时会想到,在某处,有一个姑娘,和他一样在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是当所有一切都变了之后能坦然放下,重新做回朋友,以另一种姿态守望相助。
而距离,是一种考验。
我在八九岁时读过一首诗:
······
我会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英勇的火炬,也像沉重的叹息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更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致橡树》,有人会说:“这是首诗啊,你怎么能奢想诗中的事变成现实呢?”可它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没有消失。
我越长越大,我看到了更多,我不得不向世界妥协。我明白了这黑白之外尚有灰色;我意识到人人从来生而不平等;我感受到女人生来所背负的原罪与枷锁;我看到很多的人充满苦难地活着;我开始质疑并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
思考是上帝给人的另一重苦难,有些事思考则得解脱,而有些事思考则得绝境。
那我所期待的一切又都在哪里呢?
我知道,这很难。
我知道,这不切实际。
我知道,那沉醉的是幻影。
我知道,多少人激情地生却又绝望地死。
我知道,这社会渴望梦想者却又施以无情的嘲笑。
······
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有些事,你没有错,但别人会说你错了,社会会说你错了。
这便是原罪。
有些事,不必有理由,因为存在即合理,因为你必须接受。
这便是生活。
(与同学告别后回到宿舍,在考虑了整整两天后还是决定写出来。深夜写得,实在无奈于往往在孤独之时才得文思。情之所起,文以示之。我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写出指定的东西,这便也是我选择理科的一个理由吧!说到了很多,说不破很多。希望父母看到不会伤心,会和我理性地交流与讨论。
思考,是幸亦是孽。
原作于2014年9月8日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