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生前是位基督徒,受她影响,粗略翻看过《圣经》,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是不是人类社会停滞不前了,绝无可能。这话里说的是天地宇宙,自然万物的大规律。
把握大规律的前提下,再去研究细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准确认知事物。
中国古人说,圣人易子而教。据说这话出自孟子,我在《孟子》书中没有找到原话,但其中片段,可以为身陷家庭教育困扰的父母提供一些参考。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语出《孟子.离娄》)
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向孟子请教,受过教育,知书达礼的贵族官员,自己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他,因为形势、情势使人无法做到。
因为从事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必然要通过教化,以正确的知识和道理,纠正受教者以往的旧有认知。如果受教者顽固不化,不能按照正确的知识道理来纠正以往的认知,那么施教者难免生气发怒。一发怒,难免要伤及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感情,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果这个教育者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遇到孩子不能够按照正确的道理去纠正错误,父母要发怒,甚至一气之下要给孩子来一顿竹鞭炒肉,那么孩子就会反问:“父亲大人,你教育我正确的知识和道理,但你用强制的,用竹鞭炒肉责打我的方式,逼迫我接受你的正确,你这种方法却恰恰是不正确的呀。”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互相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伤害,是非常恶的事情。
因此,古代的人互相交换孩子,将孩子交给对方去教育,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不会因为“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呀”的理由而互相责备。
“不责善”,是不是一语切中要害?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以“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为理由,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的结果是孩子表面上屈从于父母即将到来的暴力威胁,但内心是抵触和逆反的,甚至有可能伤害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所以,家庭教育中,切忌使用“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理由,粗暴地对孩子施加他并不情愿接受的事物。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感情背离,而亲情的背离是伤害,是家庭最大的不幸。
教育永远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先天就愿意接受那么枯燥艰深的知识智慧。除非是圣人,否则人的兴趣、志向都是后天引导和培养出来的,培养兴趣的过程注定会产生不愉快。
既要让孩子学习知识,又要维护亲情的融洽,古人唯一想到的答案就是,把孩子交给他人,交给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交给不需要情感为纽带维系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