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曾经大伤脑筋。后来他突发灵感,决定“撒上草种,提前开放”。在迪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时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路,有宽有窄,幽雅自然。后来,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格罗培斯的成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在不知如何选择时,顺其自然,也许是最佳的选择。建筑如此,教育何尝不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之路仿佛也是一条铺向未来的路径,过多人为的设计不利于、甚至扭曲其个性的发展,顺其本性,不失为聪明之举。
高尔基,他生于一个木匠的家庭。由于父母早亡,幼年曾借居在外祖父家里。他只上过两年小学,曾当过鞋匠、面包师、码头工人,但酷爱读书,勤奋自学。后来,他结识了进步知识分子,参加他们的集会,阅读革命著作,这成了高尔基的真正“大学”。
鲁迅又何以不是呢?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上写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日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段文字吐露的是怀旧情节,但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其孩提时曾经有过的的自由。细细读一读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章,就不难读到少年鲁迅的玩性及其对追求有趣味的自由生活的渴望。
如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各学校遵照上级部门的精神,实行五严政策,学生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而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都怕自已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了各种各样课外辅导班。“去年暑假,我妈一下子给我报了4个补习课,上午学音乐和英语,下午练绘画,晚上还学钢琴,我都快累死了。”在某中学上初一的小陆在日记中写道。孩子需要孩子的公共生活,需要孩子自己的文化氛围,自己的群体意识。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整天和大人泡在一起,或者逼着他去学这学那,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世界。这样不仅丧失了在孩子的世界中才有的那种孩童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欢乐,而且丧失了在同龄群体中磨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机会,致使社会化程度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让步,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凡事皆有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法国学者卢梭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