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是没有异议的。”
“孝哉闵子骞”是引用别人的话。不是孔子说的,如果是孔子说的,他便直接说“孝哉损”了。
间于:人们对于这件事,这句话没有异辞,没有质疑。人们不觉得他们说的是假话,不会怀疑。
大孝子“鞭打芦花”的典故就是说的闵子骞。
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是世人或者社会上的人对于闵子骞的评价,也可以理解为闵子骞的父母都是这样评价他的。孔子在这里做了肯定。
闵子骞这“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这个想法,他这样的思维角度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的,这实际上就是格局、尺度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把全部的格局和尺度都定义在“我”上面,评判这个实际上的人好与坏,是否有价值,就是看他们对我好不好。如果这样想的话,闵子骞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爸爸把后妈休掉的,或者也不会阻拦。但闵子骞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就是整个家庭,出于对整个家庭的考虑,他还是愿意做这样的承担的。
如果我们再把格局和尺度放大一点,愿意为乡里考虑,那我们就会是乡里的贤人;如果我们能够为整个社会、为国家考虑,我们就会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如果你为整个世界考虑,那我们就会是要给世界主义者。
这就是不同格局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决定了这个人将有怎样的作为。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几句诗反复诵读,孔子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这句诗是诗经里的几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人一定要谨言慎行,说出去的话覆水难收。
南容每天三复白圭,就是说,人如果有一句话能够终生诵之,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句话,成为自己的座右铭,反复诵之并且能够做到,我们就能做成很多的事情。
所以,南容告诉自己的就是,你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官场上混,祸从口出。因为很多的麻烦,都是我们嘴上没有把门的造成的。
但是会有人说,如果大家都这么认为,那谁还敢说真话呢?谁来主持公道呢?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其实的确有些强词夺理了。
我们试想一下,我们平时说了那么多的话,伤了那么多的人,真的都是必要的吗?我们是不是因为自己有情绪,因为自己没有掌握好的沟通技巧和方法,我们脱口而出就已经把那些情绪和伤人的话带出来了?结果没有帮到人,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很多事情本身没有那么复杂,但就因为我们不会说话,不讲究技巧,所以导致一件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糟糕,我们自己生气,还觉得明明是为了大家好,为了社会好,仗义执言却导致如此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的原因。
并不是说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的时候要注意些方式方法。而且我们要很清楚得明白,我们真的是在仗义执言,还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真的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大半都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那沟通的结果往往不会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