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点滴往事如同散落在时光的珍珠,串联起人生的轨迹。回望过去那些平凡的瞬间,有的如过眼烟云,有的则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题记
北方人的主食是面食。中午的家常饭便是炒碟葱花、豆腐、韭菜臊子,吃一碗手擀面,喝些面汤,自感生活惬意,心满意足。一日不吃面,总觉着肚里缺点啥,感觉不舒服。这种面食做起来快捷方便,吃起来经济实惠,深受大众的喜爱。
平日里有事无事,隔三差五,总爱下乡回老家转悠。遇到饭时,家里冷锅冷灶,距城区又远,吃饭有些不便。为了不给大伙增加麻烦,便婉言谢绝乡友的盛情,有时会取道去路镇饭店吃点特色美食——扯面、辣子豆腐。
盛夏的正午,走进路镇这家生意兴隆的扯面店。刚落座,店老板便迎上前来热情地打招呼,顺手递上一碗热面汤,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等候饭食间隙,宾主借机拉呱聊天。善于言谈的老板大谈生意经,饶有兴致地叙说他祖孙三代是经营面食的世家,父辈早些年在原镇域南街经营的饭店远近闻名云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家老店是在南街照相馆隔壁?”我惊讶地问道。店老板自豪地答道:“对呀!你还记得?”“好我的老哥哩!何止记得?五十多年前,喝过你家一碗面汤,一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是感激?是忧伤?更是刻骨铭心!”……
在少年时代,家乡土地贫瘠,耕作方式落后,十年九旱,农民靠天吃饭,父老乡亲在黄土地里刨食吃,日子过得尤为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借着周末或假日去金水沟挖野生中药材卖钱,以此缴纳学费、购买学习用具、完成学业。
记忆中是15岁那年三伏天,利用几天时间,翻沟越岭,艰苦努力,终于挖够一斤晒干的远志。大清早,借着天气凉快,便背着药布袋步行20里赶到路镇药材公司。收购员还算开恩,看到娃娃挖点药不容易,验货比较粗糙,也不扣除杂质,便写了个手条,直接去柜台领了一块二毛钱。
自己的辛劳换来回报,心里感觉美滋滋的,仿佛喝了蜂蜜水,喝到口里,甜到心里。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黝黑的脸庞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笑容。作为农民的儿子,还有什么事情比手里有了钱更令人眉色飞舞,手舞足蹈呢?这点钱,对一个乡下的娃娃来说,就是一笔大钱!
走进新华书店,花七毛钱买了一本简装《新华字典》,拿在手中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随着手指与书页的共舞,香气伴着阵阵“哗啦”声,飘入空气中,散发出些许文化气息。买这本工具书,是自己几年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心情特别舒畅。
时间已至正午,炎热的太阳一动不动高悬在头顶,热浪从地面升腾,空气如同蒸笼,烤得人连呼吸都感觉困难。暴晒在烈日下,肚子咕咕叫,喉咙干燥如火灼烧。店铺门口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汽水,凉甜汽水。”望着颜色鲜艳的瓶装汽水,口里直咽唾沫,手心里紧紧攥着那剩余的五毛钱被汗液浸湿,心里却不停地唸叨:“这钱还要派上大用场。”
当饥渴袭来时,个中是啥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心里最清楚。寻思良久,鼓足勇气,走进街面上一家生意红火,人来人往的扯面店。顺手拿起饭桌上还没来得及收拾的大老碗,递到出饭的小窗口:“大伯,给我舀碗面汤吧!”操作间的男人透过窗口露出半张脸,迟疑了一下,但没吭声,拿起手边的铜瓢在锅里舀了碗煎面汤递到我手中,脸上流露出怜悯的神色;同桌的老大爷看到我喝着热面汤,花白的胡须一噘一噘;隔桌的中年妇女盯着我嘴角抽搐;还有一对青年男女投来鄙视的目光……喝完一大碗稠香且略带咸味的面汤,觉着没喝饱,再要了一碗!
离开饭店,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漫步丈量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低头回想自己喝面汤的一幕,在脑瓜子里来回翻腾,心里总觉着不是个滋味。母亲知道情况后,背过身去用围裙擦眼睛,父亲蹴在墙角低头抽着“喇叭筒”!
半个世纪过去了,时过境迁,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毛头少年已步入花甲之年。但那令人心头滴血的镜头并没有随着世事的变迁而消失:一只没有清洗的老碗,饭店各类人物的心态、眼神、表情以及自己当时的窘态时常在脑海里萦绕。
这碗面汤,是当时乡村生活困境的真实写照,是偏远村落一名少年为了求生不得已而为之,是生意人慈善施舍的厚德之举。一碗面汤平淡无奇,但对一个饥渴着就是裹腹之宝,生命之源。一个不经意之举,在初涉世事的少年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甚或影响着他的人生。一碗面汤,使受用者明白一个道理:穷则思变,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改变现状。一碗面汤,使自己懂得,无论生活水平如何发生变化,应不忘艰难岁月,传承先辈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老板,结账!”“来啦!一碗辣子豆腐,三碗扯面,三个蒸馍,合计55块”。付完钱我笑道:“世界上最美的味道莫过于家的味道,以后常来你家饭店吃饭,这不仅是家乡的美食,还是乡愁饭、思旧饭、续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