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参加了一次《读懂孩子》的心理沙龙,感谢西红柿妈妈的推荐。在一个多小时的课程中收获很多。今天整理笔记和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开讲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们不懂孩子了,我们也是从孩子年龄走过来的,为什么我们不理解他们的需求? 大家开始讨论(大家也可以想一下)老师引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只有满足了基本需求才可能有要满足高级需求的需要。我们80年代或者更早出身的孩子,生活坏境还是比较贫穷,我们追求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吃饱穿暖以及安全的需要,所以那时候我们过年买件新衣服是那样的快乐,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也是比较久的。而那时我们的父母都在为了生计拼命赚钱养家,也不无暇顾及我们,他们也经常吵我们,甚至大打出手,但我们似乎也活的很坚强。老师举到一个例子说父亲把孩子吵了,然后吃饭的时候给孩子多夹了块肉,孩子就什么都不计较了。那时孩子们的精力都在关注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对于他们们可望不可及,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亲子关系模式,所以我们是经历了物质匮乏的缺爱的一代。带着这种内在的匮乏和那种传统亲子关系的经验我们也为人父母了,我们以我们的经验给他们最好的吃穿用品,可是他们似乎并不买账,现在的孩子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我们这样的满足他们,为什么换来这样的结果?
再来看一下需要层次理论,看一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对于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他们还需要费力追求吗?他们一出生就在一个物质满足安全的环境中,基本需求满足后他们追求的是爱和归属及以上的需要,而我们是缺爱的一代,我们本身匮乏怎么给予孩子?这也就是我们不理解孩子的根源,我们给的不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很多时候通过给予孩子来满足自己当年物质的匮乏,记得有本书里这样写道:缺失的一辈子都在找寻,弥补。我们在通过孩子来自愈。孩子需要的爱和归属感,有人也称是社交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对关系的心理需要。老师举个例子:一个家庭中父亲有高血压,兄弟姐妹好几人也都有高血压,只有最小的孩子没有,然后他总说自己迟早也会高血压。这就是一种归属感的追求,我要和他们一样。孩子如果在家中没有归属感就会向外找寻,比如网络虚拟世界,或者朋友们,为了归属,孩子会趋于和他们的行为一样。这里老师讲到了青春期孩子结交朋友的问题。
听完老师的讲解觉得更理解自己和孩子了,一切都是为了爱,爱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