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国培计划都做的相当好,当认真的去看时总有收获。可是,我说可是我们都缺乏耐心去看,疲于应付,大多草草过关,几天之后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分析这些课:内容不错,授课过程却不够生动——直接一点就是枯燥了!这样的东西就是再好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两天有幸听了柳文生和陈二军两位老师的课,对语文教学的出路和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希望,燃起新的热情——是的,我们的工作思想和方法确实需要一些新的东西来刷新和改进。
看到下课后同学们的热情,积极的去拷贝课件,我觉得——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当我们每个人局限于自己的固定思路和方法这个僵局不得进步的时候,一眼就可以看见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实在是苦恼、郁闷,觉得无希望无意义。所以看到了可以改进的曙光就热情似火,一拥而上。
我们真诚的欢迎别人来指出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足够看清自己缺什么,任何可以使我们改进的方法我们都会紧抓不放。
柳老师的课从头到尾充满了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而且把古典文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是一种美的熏陶。今天看到了柳老师在微信圈发布的几条小对联,感受到了对于柳老师来说对个对联就是信手拈来的事,触景生情,处处是对联,大概入的眼的景色和生活进入他的大脑之后都是以对联的形式存盘。生活和景色都是一样的,之所以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就在于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对它形成带有独特意识和文化的解读。所以,阅读多了最大的好处是: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不一样了,我们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我一直相信我们眼中的世界样子就是我们的思想认识的映射。
柳老师对文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功底,他的对文学解读的步骤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干货,套用这些步骤去解读文章,确实会有更多的收获,足够让肤浅的阅读变的逐步深刻。
我很欣赏这样的文学研究者,看起来干净、整洁、不失时尚,文学研究既是工作同时更深入生活,工作生活一起徜徉在文学的意境中。
陈老师的课更是激起大家的膜拜。要说这位陈老师讲的都是微课制作和汇报的干货,本来一看题目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的,但是他偏偏以情动人,课程里充满了他的思想和情感。能把讲方法的课堂讲成这样,真是绝了!他在讲课过程中引用的每个微课例子都带有他别具匠心的设计,更使之出彩的是陈老师的朗读能力和他对语言对的运用能力。陈老师的一句话“语文老师读不好文章是硬伤”,这绝对是个硬道理。我再加上一句“语文老师不能准确的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文学就只是辛苦吃饭的工具,想到它就觉得累了!”
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对待教学的思想又进了一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真好!有新意,有创造性的东西确实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写下了这些话,却不足以表达我听课之后的全部感受。它激发出我思维的多个方面,无法用一篇文章充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