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间,参加校园社团还是好好学习?大学毕业后,出去找工作还是考研?工作在家乡还是到外面闯荡?对于这些问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曾经想过,甚至冥思苦想……最后还是各种纠结,各种拿不定注意……
他们确实是在拼命地思考问题,然而脑袋瓜子却是在空转。什么是空转?我曾经在《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这本书中读过这样的一句话:凡是不指向一个结论,或者不能引导行动的思考都是空转。空转式的思考跟胡思乱想可谓是同病相怜。
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案例:
小A今年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她面临着一个难题。她看到身边的同学要么在准备简历实习找工作,要么在准备考研。这时的她可纠结了,在好长的一段时间里,她几乎天天都在想这些问题。我是考研好,还是去实习找工作好呢?她陷入了思考:“跟舍友小Q一样去考研吗,可是我平时学习成绩那么又渣渣,我能考得上吗?难道要跟其他舍友一样去实习找工作吗?可是我又得花很长时间去准备找工作呢?结合往届的学长学姐的经验来看,像我们这样的三流学校,出去找个工作都好难,更别谈找个好工作了”。于是每天重复类似的思考,直到大学或许还不能思考得清楚……
大家觉得小A是在思考问题吗?毫无疑问啊,她以一种特别认真的态度在思考着呢!可是我们发现小A最后得出了思考的结论了吗?在考研与实习找工作中选择出一个了吗?没有!她的思考有没有引导她去行动了吗?别扯了,不可能!这说明小A,她不是在真正地在思考问题,而是脑子瓜子在空转。严格点来说,则是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
怎么样去思考,脑袋瓜子才不是在空转呢?唯一的破解之道,是加上咱的对信息的分析,逆转空转的结论,然后马上去行动。咱的脑袋不是老是在空转吗?那咱就把空转的结论逆过来不就好了吗?咱在每一次思考中,先分析,就是要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还能从结论中引导咱去行动。说白了就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从自我分析、决策、计划、实施到控制的过程。
我们先一起来拆解类似小A的案例:
小A的最终的选择无非就是实习找工作和考研,那咱就一一地去分析分析。分析问题可以用很多种思考模型,比如:艾森豪威尔模型、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等等,对于这样的问题,选用SWOT思考模型(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比较实用。为什么非要选用分析的思考模型呢?为什么非要用思考的框架把自己框住呢?原因很简单:第一,思考漫无边际,框框可以让咱不再胡思乱想。第二,对于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伙伴而言,框架式的思考是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小孩子走路一样,需要先扶着墙走,然后试着不用扶着墙,跌跌撞撞地独立行走。咱就用SWOT思考模型对实习找工作和考研一一地列出来!
(1)实习找工作(假设小A的实况):
优势(S):
1、热情待人,喜欢与他人打交道。
2、热爱学习,能虚心请教。
劣势(W):
1、做事仅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
2、不能吃苦耐劳,感觉工作像活受罪。
机会(O):
1、这几天有校园招聘会,很多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实习生,机会很多。
2、家乡/亲戚朋友们有工作岗位推荐。
威胁(T):
1、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工作不好找。
2、用人单位一般少招聘实习生。
(2)考研(假设小A的实况)
优势(S):
1、热爱学习,虚心请教。
2、学校师资资源丰富,能得到老师专一辅导。
劣势(W):
1、平时学习成绩差,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
2、没有耐心,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想学,但学进去。
机会(O):
1、本校考研成功率高达90%
2、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考研成功找到理想工作的几率更高。
威胁(T):
1、根据自身情况,假如考研不成功,出去找工作相对比较困难。
2、即使考研成功,也未必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全部分析完毕,该做选择了。选择找工作,OK,即刻去准备简历,学习面试技巧,抓住校园招聘的机会。即使招聘不成功,没关系,出去校外继续找。如果选择考研,那么就去让自己的情绪稳定平复下来,静下心来好好准备,考不考得上那是另一回事儿。但请注意哦,以上的举例分析仅仅是帮助咱的脑袋瓜子不是在空想,让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白自己的优劣势以及环境的影响。至于最终怎么决策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请做一回自己的主人。
思考不是脑袋瓜子在乱转,学会框架式思考和分析分析是养成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不管是实习找工作还是考研的机会都非常多。在两者之间选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找到工作又怎样?考研成功照样是迷茫!
推荐书单《轻松学会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