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是周末,天气还不错的一个周末。但我那些忙碌了一周的同事们(单指女同事)却顾不上逛街或者睡美容觉,她们需要忙碌另一份工作,那就是带孩子上补习班。其中有一个丈夫在外地工作,她过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典型日子。周一到周五,每天开两个小时车上下班;周六到周末,由于孩子报了跆拳道和美术班,两天有三晌在学习班外面陪读。
累么?累,大人孩子都累。不止是累,甚至可称焦虑。三十出头的年纪,脸上成天都是疲惫。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向来不遗余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父母眼中是金科玉律。金钱尚且不含糊,耗费自己的精力更不值一提了。却忘了她们不仅不是万能的,事实上简直在逞能。
国人历来从众心理严重,记不得什么时候流行起了补习班。英语班、作文速成班、奥数班之外,尚有音体美的各种分支……只要想到的,没有找不到的补习班。为了孩子的未来,这些都不是事儿。包括从小学到功成名就的途中需要经历的各色考验,父母统统会殚精竭虑做到最好。
然而中国学生实在太多了,好的资源又太少,古代圣贤推崇孟母三迁,今人渴盼重点学校。因此,一个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应运而生:学区房。
第一次知道学区房之难得是看赵薇主演的《虎妈猫爸》,看得瞠目结舌。一对年轻父母在帝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公婆自有房产,抽空该能帮忙照顾孩子,这样的生活基本上算得成功人士了。结果为了女儿上重点小学,大房子卖了又添钱换了一幢既小又老的学区房。
的确艺术源于生活,稍微注意一下周围,越来越发现电视剧并没有夸张,比起现实它还留了几分低调。在我们这个四五线的小城市,人均工资三千(往下的占多数),房价从元旦到现在长了2000不说,1w二三的学区房已经不多见了。
学区房之普及速度可谓风驰电掣,看房时张口欲说这房子真实存在的缺点,业主一句“学区房”就全部撅了回来。补充一句,打着学区房名号建的新楼盘大多在交房时食言。委实无话可说,这年头买房的“挨家挨户敲击楼盘门窗,却只能风餐露宿。”
有一位中介朋友恨铁不成钢的抱怨:“怪谁?怪谁?你不买,我不买,他长什么价?都是买房的惯的。”买房的为啥要惯?根由还不是在孩子身上,为孩子无怨无尤。
最近一篇题为《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起你八百万的学区房》的热文刷屏了,作者说:“爸爸妈妈不想仅仅教会你如何拼命地学习,如何拥有所谓励志人生。我们更想教会你,跌倒时如何跌得从容而有尊严;受到伤害时,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如何才能顽强地自愈;冲突与分歧时,如何包容、退让和坚持。让你的眼里拥有更广渺的世界,你才会带着包容与好奇之心走得更远。”据说这对父母没买学区房,没报补习班,而是带着孩子云游世界了。认为“带你领略更多的人生百态,你才懂得人生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本就不同。”
我想说这是有底气的理想主义者,而理想比起现实通常显得骨感。
我的同事们,和千千万万奔波在购买学区房,以及买不起房子也要在城里租房陪孩子上学的父母们也有理想。他们经济条件宽裕的并不多,他们也心疼自己孩子一天到晚学习的辛苦。可是我猜读到这篇文章,他们也许会点个赞,中场休息似的借这理论松快一下。完了,仍然继续奔波在他们认为正确的老路上子。
因为他们没勇气洒脱,因为他们焦虑。
作为普通人几乎没有坚持理想的底气。
事实上又有几人有这份底气?当年的林语堂可能有。对于一般人来说,别人家的孩子在前边多走了几步,他们就生怕对不起孩子。只有同样做了才能求得一点安慰,即使心底深处其实不赞成。
我无意追究大家变得如此焦虑的因由,只盼望有朝一日我们可以确实拥有“宽容、自信、坚强而独立!”到那个时候,我们无需刷屏,只因理想已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