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的过程很轻松,尽管里面不时出现觉醒、觉悟、灵修、灵魂、自我、恐惧……这些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里反复出现的名词曾经让我暗自回味过很长时间。
后来听过张德芬的一个即兴演讲之后,更加认同灵修的理论。而灵修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摆脱“自我”的掌控,让灵魂觉醒。
根据作者的说法,“通过灵修练习,可以进入到于我有益的灵魂境界,做个旁观者,而不是被疼痛左右”;“自从中风后,我发现依赖本属于心理上的东西显得无关紧要了……我更看重自己的灵魂”。
“灵魂”是永恒的;“属于心理上的东西”也就是“自我”带给你的印象、感觉等等。作者告诉我们,给人带来痛苦的正是意识,或者说“自我”——因为我们常常忘了大脑的可塑性,容易受自己的经验左右。
事实上,带来痛苦的不是某些现象本身(比如生病、变老、失恋、遭受背叛),而是对于这一现象的态度。“要是……就好了”、“要不是运气不佳,我就能……”这是许多人的口头禅,也是让人不快乐的源泉。
这种“要是”的心态实际是对自己的摧残,它让人深陷欲望之中,死死揪住虚幻的东西不放,无法回到现实中来。如果一直在这点上纠结,这份“要是”的清单可以无限制地列下去,同时你的无能为力感也会随之增加。
那么,面对生病、变老、失恋、遭受背叛等本书所谓的“特殊恩典”,灵修者会怎么做呢?他们练习内观。这种练习可以帮人走出自我、活出灵性。“自我”是个倔强的家伙,如果你不驯服它,将会被其控制,并稀里糊涂地按照它的意志行事。
对灵修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灵魂学会在认知中走路。如果“自我”将灵魂打翻在地,只要你能扶他爬起来,你就能重拾灵性,求得一段安闲和宁静。
安闲和宁静的获得源于你能随时觉察并驱逐心魔。这一点是我自己最近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前段日子工作效率奇低,总感觉心力不济,甚至连最能调动生活热情的口语课也提不起兴致了。
联想到之前大伙儿齐声讨论的“抑郁症”,头发也开始掉得比较多,就自己吓自己:好像有抑郁倾向,怎么办?怎么办?于是,一边刷着那些有抑郁症的友邻发的帖子和广播,一边对比自己的情况和感受。
可是,突然有天我发现这样刷来刷去毫无意义。除了浪费做正事的时间外,还严重影响了午休。正所谓“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下午上班的我精力更加不济;到了晚上临睡前又开始自责:又浑浑噩噩白过了一天,简直太蠢!就这样,夜间睡眠质量也变得极为糟糕。
好在我幡然醒悟了:火速删去那些靠着抗抑郁药物维持生活的漂亮友邻,又果断关注了几位永远散发着“世界很操蛋?但我能扛住!”气味的朋友。也许是榜样的力量,也许是灵魂真的觉醒了,反正突然有了种天光大亮的感觉。
是的,虽然现在的我也不能时刻保持热血状态,但我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有想做的事,并且也能够通过努力一点点接近目标了。至于对过去的懊恼和对未来的担忧都是“自我”制造出来的幻影和绊脚石,这种纸老虎在“觉醒的灵魂”面前大约是没有任何威慑力的。
所以,还有什么可恐惧和痛苦的呢?你只需听从灵魂的召唤、做自己该做的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