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背朱自清的散文,觉得不好好说话,到现在对《荷塘月色》中的“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句,依旧有着来自本能的抗拒,这篇美文给我带来的联觉是读书时对那个时代白话文背诵的反胃,不堪回首。今天尝试重新认认真真去体会他所描绘的画面,还是难以带入,总想给他翻译成正常说话的方式,看来我对朱自清散文的刻板印象实在是难以改变了……
联觉,一种感觉的接收器官,激活了其他的感觉在脑部的区域。通感能查到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说的都是大脑感觉功能区的“串线”。有意思的是,联觉的功能在艺术家,文学家,诗人中常见,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所以这个功能是天生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刻意训练而获得?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联觉的运用很多,比如形容某人冰冷的脸,蓝色的冷,橙色的热,软糯的声音等等,都是用一种感觉去形容另一种感觉。如果结合前几天的作业,能够同时激活多条感觉通道的对象(实际接收的感觉器官只有一个,比如视觉或者听觉),是否可以视作具象?
所以当一个人说可以看到声音的颜色,尝到声音的味道的时候,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感知能力,可以更加生动的体验这个世界。
文学作品中会有很多心理现象,好的文学表达是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心理过程。特别是西方的一些名著,会有大段的心理独白描写。成功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一定是合理的,有作家表达过,笔下的人物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他的性格个性就必然会这么做,自己只是替他描述出来而已。故而好的作家,往往都是玩弄人心的高手,本身文学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所以处处都透露出心理学的概念原则。就看不同的人的悟性如何,能否在字里行间之间体悟到所蕴含的言下之意。
这里又联系到读书的专与博,广博的阅读有利于建立思维的联系,练习感知的敏感,所以只读专业书的人,在“悟”字的体会或许会有些迟钝。当然,如何平衡专和博的时间与关系,又是另一门学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