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科幻小说,不过是短篇小说,作者在2007年左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北京。
整座城市被分成三个空间,第一个空间享受第一天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完整的24小时,生活在此的500万人民拥有现代化而美好的生活;第二个空间的人们从第二天的凌晨六点开始苏醒,直至晚上十点,2500万人可以感受整个白昼,他们大部分都是正在拼搏奋斗梦想能够进入第一空间的居民;第三个空间的5000万人在黑夜的八个小时里苟延残喘,他们中大部分以垃圾处理为生,习惯了艰难的生活,看不到一丝生活的希望。三个空间的人们彼此不可随意往来,像是生活在三个隔绝的世界,时间到时,高楼折半,城市反转,不同空间的人迎来属于他们新的“一天”。
故事以第三世界的老刀为赚得自己捡到的弃婴糖糖的幼儿园费用而铤而走险开始,讲述了一个垃圾工偷偷进入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传递信息,经历了一番挫折和惊险而平安返回继续毫无希望的日子这样一个故事。因为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非常平静的口吻创作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故事,冲突和反转不是很激烈,结局也理所当然,并无任何让人拍案叫绝的反抗和逆转(和《三体》相比)。这部小说中,最令我感到惊讶的不是作者对于三个空间的设想,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怎么能够接受这种匪夷所思的政策,甘愿在自己的空间里毫无希望的活着?
其实作者在小说中有提到过施行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当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机器人取代人类成为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过多的人口便没有了工作的“价值”。这种情况下,有的国家采取了缩短所有人的工作时间的方法,导致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停滞,而当时的北京,选择将“无用”的绝大部分人转移至第三空间,以清理第二第三空间的垃圾为生,这些人既不享受GDP高速增长带来的福利,也不为GDP增长做任何贡献,而且为了保证这部分人的生存,即使有更好的清理垃圾的方式,也迟迟没有被采取。
当然,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读到一丝“阶级固化”的思想,与现在的社会好像有些许相似,另一方面,我感觉到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们的麻木,没有见过更高级空间的人们庸庸碌碌的生活,从未想过反抗或改变,见过了的除了抱怨这操蛋的社会别无他法,就连出身于第三空间,能侥幸生活在第一世界的人们过惯了这种日子后也感觉到无甚不妥。正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缓慢地适应,人们便失去了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