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读完了《从卢梭到尼采》,耶鲁大学为本科生开的一门西方近代思想史公开课。本书由耶鲁大学的Frank M Turner(1944-2010)著作,由其学生Lofthouse编辑。特纳是当代杰出的文化史和思想史大师之一,生前任教于耶鲁大学。
本书首先是一门历史课,其次是关于思想的历史。特纳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讲起,一直到德国哲学家尼采终止,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到19世纪,涵盖了此段时间里出现的主要哲学理论、艺术理论、政治学理论及其思想。
先放一张人物时间图(如果再细细梳理下各个派别就更好了):
关于卢梭:卢梭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道德却退步了。卢梭是个敏感、情绪化的人,他认为真诚是最重要的,因缺少最真实的状态,社会变成为了虚假和造作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如此。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他详细阐述了人类是如何由纯净的自然/自由状态堕落到充满虚伪的邪恶社会。文明社会是一个充斥着罪恶、压迫、伪善以及虚假表象的世界,然而卢梭并不认为人类可以回到最纯净的原始自然状态,卢梭认为人类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转变,通过政治重新创造人性,而唯一合法的社会就是尊重人人自由的社会,可谓是倡导自由与平等的伟大先行者。于是他的另一著作《社会契约论》诞生。《社会契约论》中提到了构建社会公约从而创造一个道德共同体,将社会变成公民社会,并提出“立法者”的概念,立法者对构建自由和平等社会起着重大作用。
卢梭还是一名教育家,著有《爱弥儿:论教育》。尽管卢梭是倡导自由与平等的伟大先行者,但《爱弥儿》著作中,却认可男性和女性教育的差别,认为女性最好的教育就是取悦男性,成为母亲。从这一点来说,违背了他倡导自由的理论。
卢梭倡导自由平等的社会,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蔓延开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关于托克维尔:托克维尔是法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他提倡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体系。在他游历美国多年之后,创作了《论美国的民主》。在他之前,很少有哲学家、政治家赞美民主,相反古代雅典的民主成为他们抨击的对象。民主在大多数政治家看来,意味着无秩序的混乱,往往会造成政治软弱和无政府主义。而托克维尔却意识到潜藏在民主中的最大威胁和罪恶是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并不是来源于政治结构,也并不能被政治结构所预防,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道德、风俗、习惯等。为了解决多数人的暴政这一危险,托克维尔参考古罗马各个阶层势力的相互制衡,提出了通过鼓励私人结社起到缓冲作用,从而避免多数人暴政,这就是民主多元主义,让大型私人利益集团彼此相互牵制。
关于J.S.密尔:小密尔是苏格兰哲学家。其父亲是边沁主义的激进分子,对小密尔教育严格。早期的生活经历让小密尔成为了一个情感残疾人,在青年时期因此得了抑郁症。这段经历让他觉察到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的重要性,而成长于一种不宽容或者没有观点、思想碰撞的氛围会造成精神情感残疾,所以他主张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并创作了《论自由》。与卢梭不同,他支持女性权利,赞同解放女性,主张女性同男性拥有同样的自由,并著有《论妇女的屈从地位》。
托克维尔和小密尔都提倡自由和民主,然而二者之间却有显著差别。托克维尔倡导民主,希冀着一个有着各类社群或私人结社充当缓冲作用的民主社会;而密尔期待的却是如原子般存在的绝对个人自由。
关于康德: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推崇理性,生活极其规律,他对人类实现自由的呼求不亚于卢梭。著有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理论较为晦涩难懂,特纳总结康德的哲学观点为:康德认为人类心识框架是先于经验存在,外在现象发生后被应用于心识框架,这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性转向。他说,“尽管确实存在着一些感官经验冲撞着心识,然而,人类心识本身按照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来组织这些感官印象--这些范畴都是内在于人心的”,实际上,按康德的说法,“我们所认知的这个表象世界都是心识所构筑出来的”,“人类心识建构了其自身的经验,它是个能动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接收者”。所以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在于理性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局限。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感觉”“知性”和“理性”。
因为我没有看过康德的著作,对上述理解只能简单加以复述。
在某种程度上,我以为思想史指的就是哲学史,然而在特纳的这门课中,所有可以影响人类认知思想及行为的科学、艺术(绘画、雕塑、音乐、歌剧等)、生物学都可以囊括在内。所以特纳又提到了中世纪和文化复兴的艺术以及对艺术家的崇拜,提到了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产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提到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马克思哲学等等。
写到这里,脑海突然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研究哲学?研究政治?相比较,自己就像一只忙忙碌碌的蚂蚁,没有目的,只有眼前的利益。人类的大脑竟然有着如此天壤之别。不过,读完这本书,总算对枯燥的哲学、政治、艺术等有些许探究的兴趣了。也许这就是耶鲁大学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