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玩儿手机的焦虑。如同看着孩子光着脚走在冰凉的地板上一样。忍不住想去干涉点什么,做点什么。
照我以前的脾气,我会马上把手孩子手中的手机夺下来,然后恶狠狠的对他说:“不能玩啦,眼睛看坏了,该上床睡觉啦!”孩子也会还以颜色,挥舞着小拳头,愤怒地说:“坏爸爸”。我也真不想再回他一句,爸爸是为你好,那就太落俗套了。但这真的像吃面条儿一样顺当的一句套话。
而昨天晚上我试着,由着孩子的性子,让他一直玩手机。看看会发生什么?看看天会不会塌下来。
孩子在玩儿了半个小时之后主动把手机还给了我,这时候家里的灯已经全熄灭啦,老婆也睡着了,只有孩子在黑夜中自己开着手机在玩。这半小时中间我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手机的游戏设计的,如同毒品鸦片一样让孩子如此的痴迷,这让我特别痛恨这个手机游戏的设计者,甚至整个游戏产业,甚至让我绝望地认为,强烈吸引人的东西都是坏的。我感觉孩子像一个吸食鸦片的烟鬼,生命力一点一点的消耗掉。
后来我渐渐反过来想,喜欢一样东西难道就不对吗?家长不是应该鼓励孩子,尊重自己的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吗?这个想法支撑着,让孩子继续玩下去。
我在想孩子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呢,是手机的电池耗尽了,还是孩子的体能耗尽了,还是到把这个游戏完全玩厌,想换另外一个更刺激的游戏,我在想我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游戏痴迷者吗?我在想那句,子不教父之过。
成年人都苦于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苦于让父母代替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重要决定。当自己的父母干涉自己要做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不和我现在干涉我的孩子玩手机,做同一样事情吗?
可能是因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这方面训练?就是说,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家长是支持、鼓励和非严禁的状态。
缺少这样的体验,长大后,当我们追求一样自己喜欢的事物时,这样事物往往是被禁止的、被排斥的、小众的,因为这样,才符合童年形成的命运脚本。
再想一层,能否设计出一种让孩子学习的东西,也能像游戏一样,能够让孩子,在玩儿当中学习,玩儿的欲罢不能,学的欲罢不能。于是我体验游戏当中让人不能停手的奥妙。
游戏当中,首先有一个音乐,背景音乐是非常强劲有力,富有活力的音乐,而且循环性很强。再就是游戏具有一种,不玩儿它也会向前推动的这样一种情节。三是,在游戏当中有一种惊喜,经常有一些小的惊喜小的奖励,第四,在游戏结束的时候,就是在你准备暂停游戏的时候,他会有一个更大的奖励,让你能够继续玩下去,而放弃停止。第五,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角色的成长,满足孩子的那种渴望成长的天性。第六,游戏难度循序渐进,让你能稍一努力就可完成任务,有成就感。
想一层,如果让孩子无止尽的,追随自己的感觉,随时随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早上新闻里,有一个货车司机,他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己,货车的周围放一串鞭炮,于是,买了一千响的鞭炮,带上高铁火车上,结果被警察发现,人被拘留了。这个货车司机显然尊重了自己的感觉和喜好,但是他的感觉和喜好,却是违反社会法律的。
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当你追寻自己的喜好的时候,往往会遇见一些个障碍和禁止。而你不能尊重自己的喜好的时候,又感觉受到束缚和痛苦。
要给孩子,体验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是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外在条件不一定随时能够满足,你可以创造条件去满足,当外在条件不允许你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忍耐。所以说完全禁止的态度是不对的,完全放纵的态度也是不对的。极端的态度,都是不妥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把握。就是火候。
这要求我做到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心情,让他能够体会到:我是被允许追求快乐、喜欢的东西,比如说玩手机游戏。同时能够体会到,喜好和欲望,是在一定条件下满足的,如果这些条件没有具备,那么我需要忍耐。当我能够有条件去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我是适度的去满足,并且照顾到周围人和外界的感受。
其实上面这样想,还是没有跳出自由、界限这个樊篱。
如果再向上一层呢,没有自由也没有界限,我要做一件事情,我不是要做,而是这事就应该发生,自然而然的发生,我只是去顺应他的发生。春天树会发芽,夏天树叶会茂盛。而不是春天树叶喜欢发芽,夏天树叶喜欢茂盛。一切发生,只是自然的一个节律,一个周期。我只是去顺应这个周期,这个节律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