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现在的父母很重视家庭教育,笃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报各种班:早教班、感统班、游泳班、舞蹈班……花费了大把的金钱和精力,最后收获的实在有限。不懂教育规律,盲目跟风,付出很多,失望很大,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教育现状。
整体而言,现在很多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情商教育。我见过一位妈妈从孩子出生起就用双语(中文和英语)和孩子说话,很小就教他背唐诗宋词,生活上一切包办,情绪上要么打压要么纵容,最后因为孩子长时间无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来访者。当然,这是极端的个案,但它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0到18个月(1.5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孩子要学会走路,说话,观察与控制大小便,培养与重要抚养人的情感链接,发展自我意识并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知,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的一段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对人的自我意识研究仍在深化中,一般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婴儿18个月左右生成的,3岁初步呈现个性特质,经过与重要他人的互动和在幼儿园内的社会化训练,在六岁前后稳定下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个时期,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发达,所以智力方面的训练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毕竟绝大多数智力问题是需要足够的语言基础和理解能力的。我们见过很多两岁左右的孩子能似是而非的背诵很多诗词,可是长大后全忘了,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时期孩子的记忆靠的是画面、声音、触摸、情感、情绪等等非语言的信息,是情商教育的绝佳时期。
那么,如何去做呢?想一想你是如何教宝宝说话的吧。首先,要鼓励孩子探索和感知外部的世界。我们教孩子说话的时候,看见汽车就会告诉他说“汽车”或者“滴滴”,听到鸟鸣就会告诉孩子那是“小鸟”。一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认知情绪,比如他要一样东西,没能马上得到,就哭了。你可以告诉他说,这就是“着急”,你有点着急了。如果他没有着急,耐心等待了,就告诉他说,这就是“耐心”。别的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他哭了,告诉他这是“生气”;吃到了期待已久的冰激凌,他笑了,告诉他这是“开心”……只是描述他的体验,不需要孩子会说这样的词。
第二,允许充分表达,不打压负面情绪。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感受主观地把它分成了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满足需要的,就是所谓的正面情绪,反之就是负面的。做父母的,希望孩子高高兴兴无可厚非,但是人不可能总是高兴的,我们对孩子负面情绪的接纳程度,决定了他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哭是可以被允许的,做父母的只要“温和而坚定”地陪伴就好了。劝慰或者打压,都是不接纳的表现,孩子长大了,就容易压抑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困扰。
第三,强化孩子的“好”行为,忽略孩子的“坏”行为。假如你的孩子无意识中和别的小朋友进行了合作,你要格外关注,大加赞赏,还要不断告诉孩子,这就是“合作”。孩子以后会发展出更多合作行为。如果孩子不知从哪里学会了用暴力方式对待他人,请忽略。你所有的说服教育和纠正都是强化,只能让这种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当你不在意的时候,孩子才感觉到这种行为不能求的关注,过一段时间就会放弃。
第四,身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父母要多多学习情绪管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专家说,有了孩子,你的一举一动就都放在了摄像头下面了,孩子的眼睛时刻在观察着你。孩子更多地去看你怎么做的,而不听你怎么说。
情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从娃娃抓起,让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