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在CCtalk乡村青年教师公益计划平台聆听了北师大余胜泉教授《互联网时代的认知与学习》讲座。听课的同时被深深震撼,心里的危机感也应运而生。
之前,经常和朋友一起讨论未来的教育会怎么样?未来的教师会怎么样?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将来孩子们会不会在家通过网络上课,不需要我们老师了。大家的一致答案是:教师绝不会下岗,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教师永远会存在。今天晚上听了余教授的讲座,观念被彻底颠覆了。我们的教师将走向何处,未来教师的出路在哪,我们目前需要做什么,将来的教师怎样处理教与的关系,怎样和学生相处?这一切都有了指向。
余教授分享的故事耐人寻味。一位百年前的医生来到医院,看到先进的仪器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而一位百年前的教师来到教室,拿着一张旧船票,发现自己还可以登上课堂之船,信心满满、得心应手、口若悬河的讲课。这真的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社会变革了,而老师们传道授业的思路未变,我们还是注重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没有关注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我们仍在填鸭式教学,拿着一本10年前的教案在给孩子们上课。虽然每年的优质课,大家都知道老套的方法不能得奖,所以拼命请教、搜索、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然后东施效颦去上课,期望能拿奖。等回归到课堂,还是本色上课,让学生下题海,学知识,学生的成绩是唯一的安慰。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能不被淘汰吗?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If we teach today as we taught yesterday ,then we rob our children of tomorrow.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为本,教学中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第一位,以学生视角去设计活动、设定目标、构思教学环节、去激励评价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到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方式,帮助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去的学生是旁观者,现在的学生必须是参与者和构建者,生本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孩子,教师仅是导演,孩子们才是演员。
当下,我们的孩子特别是00后的孩子基本都是数字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面临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玩电脑、玩游戏耍手机比老师、家长都溜,可以说无师自通。平时手机有疑问,总是请教学生或者孩子。我们以为我们了解我们的学生和孩子,其实我们是自以为自己了解;我们认为我们比学生懂的多,我们沾沾自喜,高高在上,我们说:“听我的,我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多,听我的,你就能取得好成绩。”孩子们的心里怎么想,我们想当然认为他们很佩服我们。殊不知他们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远远超越我们的知识储备量。
未来的学习将是个性化的、情景化的、虚实融合的、社会化的、跨越组织边界的、协作的、协同的、连接性的。这都将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我们固守思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观念需要转变,网络会让我们的教学更精彩,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适合,不是滥用。
余教授提到人工智能的特级教师,他们更熟悉学生心里学生、更熟练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更快速高效评卷,更有针对性讲解……优势显而易见。是的,现在的双师课堂效果显著,我们作为助教站在教室的日子不远矣。
怎样让社会不抛弃,学习学习再学习。提升自己,由被动成长演变为主动成长,用行动去开启,用坚持去实践,通过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向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窗,向我们抛出一块砖,互联网+,期待我们去探索未来,去更新自己,去唤醒自己的那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