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开始学习写作。那个时候,发表作品难,于是,一些期刊开办了函授,学员交些费用,期刊便为那些作品质量不错、又苦于没有地方发作品的初学者提供一定的发表作品的版面。我曾参加过《青春》杂志的函授班,每期《青春》都可以看到。在《青春》读到过一些学员的作品,但我还是未能在上面发作品。
南京的《青春》和成都的《青年作家》、上海的《萌芽》、北京的《青年文学》并称“四小旦”,其影响很不一般。
大概是90年代初期,我开始写小小说,曾与江苏的小小说高手如凌鼎年、沙黾农、生晓清、郑洪杰等人参加了一些活动。除了千字左右的小小说 当时流行一种百字小说,类似于现在的段子,《雨花》推出过不少这样的作品。我曾在《中国青年报》“辣椒”副刊以及《小说界》发过这类百字小说,后来给《青春》投稿,终于在1991年第11期《青春》上发了两则百字小说。
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这本杂志了。我甚至也以为《青春》不在。直到前不久在江苏邳州与该杂志执行主编王维平相遇,看到了刚出版的《青春》杂志时,我才知道《青春》不仅还在,而且风韵不减当年。我也知道,有一个时期,《青春》走上了通俗文学的路子,如今,它还是回到了文学的轨道上来了。每篇小说都配发作者简介,每期都发几篇重点作品,同时配发评论。改版成国际流行的大十六开本,栏目丰富,封面美观,印刷精良。经历这些年的发展,她仍然是一本高品位的文学杂志。
从邳州回来,我试着给维平主编寄去了我的小说,是发短信问他要的信箱。没过多久,小说就发表了。当我某一天在江苏作家网上看到《青春》第11期的封面,上面有我的短篇小说《昨天的青春期》的要目,才知道我与《青春》的疏离从1991年到2009年整整相隔了18年。想想当年,做梦都盼着在《青春》上发表小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把《青春》杂志第11期的封面放在博客上,山东老高留言道:《青春》这个杂志还有啊!它曾经是我的梦啊!第一句话,是说他很久没有看到这本杂志了。现在的杂志一般都以地域为界,在市面上不怎么流通了,除了图书馆会有一些文学刊物,再就是那些名刊,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可以买到。老高的第二句话表明了他与《青春》杂志非同寻常的关系。我们的年龄相差不多,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作者,对文学大都抱有理想和追求。这让我想起了刚开始写作时的旧事以及与青春的情缘。
《青春》曾经是老高的梦,何尝不是我的梦呢?18年弹指过去,《青春》杂志还在,我的青春却一去不返。《昨天的青春期》也只能是我向往日投去的一个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