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硕果”累累宝宝笑
上周我们一起和孩子们观察了泥学院里的变化,孩子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种植的农作物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瓜、玉米、毛豆、花生都等着孩子们来采摘。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的采摘了自己亲子照料的农作物成果,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二、丰收果实用处多
1.收获的农作物能做什么?
泥学院里丰收了,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探究一下自己亲自照料的农作物们都可以做什么?
教师:咱们泥学院里丰收了这么多农作物,大家想一想它们都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幼儿:花生毛豆可以煮熟了吃。
幼儿:南瓜可以做南瓜粥。
幼儿:玉米可以做玉米饼、玉米糖。
......
教师:大家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农作物的一个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用来“吃”。除了这些它们还有那些作用呢?
幼儿:玉米棒可以用来烧火。
幼儿:豆子可以用来拼贴好看的花朵,我刚在美工区里和王老师做了一副。
......
教师:大家刚说了这么多这些农作物的本领。比如玉米的皮可以用来编成坐垫、用来蒸馒头。花生、向日葵、南瓜子、玉米粒、玉米杆、可以用来做拼贴画、拼摆、泥工。
结合着孩子们的回答和目前活动的需要我们将这些农作物划分为两种用途。一种是可以吃,一种是可以用它们身上的宝贝来做手工、拼贴等作为活动区支持的材料。
2.分工合作齐上阵
孩子们得知这些农作物有这么多的用处,动手的积极性愈发的高涨。活动区里,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有的将玉米皮、玉米粒、玉米须分类放好,有的剥花生、剥瓜子。活动区结束后再将加工好的材料进行晾晒。晒好后投放到美工区、自然角、拼摆区进行制作。完成了从“源头”到“加工”再到“出场”的一系列的自产自销的过程。
家长朋友们得知要做各种美食,纷纷各显身手,参加家长进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制作了好吃的南瓜饼、南瓜馒头。孩子们品尝着美味的南瓜制品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三、大锅灶里煮起来
泥学院里活动时孩子们依然热情高涨,现场摘的玉米、花生也进行了就地加工。大家分工合作,有的采摘、有的剥皮。最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的就是在泥学院里用大锅灶做饭。结合着煮饭、生火我们有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
1.开火前的准备
因为大锅长时间未用,下雨雨水淋湿了大锅,锅底生了锈。于是我们结合着怎样刷锅进行了交流。
幼儿:可以用纸擦一擦。
幼儿:不行不行,这个锅太大了用纸擦不干净。
幼儿:这得用水刷锅。
......
大家齐心协力将水倒进锅里,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锅刷了但是水出不来。于是大家又齐心协力的把水清理了出来。到底怎样能把锅刷干净呢?难倒了孩子们。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用手推了一下锅,惊讶的说:“哎呀!这个锅可以动!”孩子们若有所思:“咱们把锅抬到洗手的地方洗一洗吧!”
幼儿:不行不行,太沉了这哪抬得动。
教师:要不我们一起试一试?我抬一头你们一起太一头?
于是我们合作把锅抬下了灶台。孩子们看到一口大锅下了灶台纷纷把住锅口前来帮忙。“嘿呦!嘿呦!”大家一起抬,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重。就这样大锅刷好了!
2.生火办法多
怎么生火对孩子们来说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幼儿:在家里我们都用打火灶做饭。
幼儿:在老家的时候我看到过我奶奶用这个大锅烧火做饭。
幼儿:需要打火机来烧火。
但是对于怎么生火孩子们认知经验比较少,还是去问问“万事通”门卫爷爷吧。
幼儿:爷爷,爷爷怎么烧火呀。
门卫爷爷:先找到薄薄的能烧起来的火引子,点火了之后再放木头续火。这些玉米杆就挺好。
说罢孩子们就跟着勤劳的门卫爷爷一起收集玉米皮。
接着,点火,放柴。看着跳动的火苗随着噼啪噼啪的声音点起,孩子们的眼里也泛起了光。放入玉米,加上水。静静等待品尝亲手制作的美味。
幼儿:老师,老师!快看,火苗越来越小了。
幼儿:我们放了好多柴火,怎么还是不行。
随着活动时间的结束,我们也将为什么火会灭带到了活动后来探究。
教师:火为什么熄灭了呢?
幼儿:是不是柴火不够?
幼儿:我们没有及时看住火。
教师:有时候柴火添的多了反而会影响空气进入炉灶中。火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看到灶台上的烟囱了吗?这也是方便通风让氧气充分的进入到炉灶中去。还有木头太粗太潮湿火苗也不容易充分燃烧。咱们选的燃烧的木材也需要薄薄的易于燃烧的材质。
教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让火苗不熄灭呢?
幼儿:我看到我奶奶烧火的时候都会不停地扇风。
教师:这是让更多的氧气进入炉灶的好办法,可以尝试一下。
幼儿:上次我们找的树枝太粗了,下一次选小的树枝做柴火。
这几次生火的失败也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事情中其实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需要我们思考探究。虽然多次的生火失败了,玉米也没有煮熟,但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和经验总结中孩子们也亲身经历了探究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下一周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探究总结经验,期待着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烹饪的美食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