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里,女孩问过他,是不是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情能战胜一切。‘没错,’他答道,‘可你最好别信’。”/
1.
关于爱情的观点总是会受到各种挑战,前一天你可能觉得“世界就在自己的爱情里”,过一天就会感慨爱情其实真的无能为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有一种救赎感,给人强大的力量及信念,即使现在没有和爱的人在一起,你们的人生也会时不时有相交点,疏离着纠缠着,最终还能走到一起。年轻时无法给予对方的一切,在年老时都显得无足轻重,凭借着纯粹的爱,就可以结合。
《爱情和其他魔鬼》里,是一种无力感。社会和宗教的力量如此强大,在那些年里,依靠个人意识活着的人到底有多少?爱情无力,亲情无力,其实最终都是指向个人的无力。
2.
现在我们有了更宽松的社会环境,甚至没有了宗教对思想的束缚,爱情已经可以成就更多,但依然无法让你成为一个完整的“我”。
谢尔娃·玛丽亚的悲剧不在于有对不靠谱的父母,不在于爱上卡耶塔诺·德劳拉,而在于放弃了自我救赎。在不幸家庭长大发展出来的说谎能力,少女初长的含苞待放美态,可以把人迷得神魂颠倒的嗓音,甚或是人们对她的妖魔化,其实都可以成为她自救的强有力武器,玛丽亚没用好,却寄希望于德劳拉。
德劳拉是真的爱她吗?他既是文初咬了玛利亚一口,把她推向修道院的白斑灰狗;又是那个以爱为名,把她一步步引进驱魔仪式的白毛牧师。小说里出现的所有爱情都是违抗世俗和宗教的,德劳拉却希望他和玛丽亚的爱情可以融入世俗。最终,讽刺的是,马尔蒂娜靠着那条德劳拉和玛丽亚维系爱情的秘密通道成功逃离修道院,玛丽亚因为爱情之路被堵上而断送了性命。
文末还有一个细节反映出玛丽亚是有机会逃走的;因为绝食,她的身体太瘦弱,皮带已经绑不住她了。但她还是在等待,等待爱情的解救。
我本来更希望是这样一个结局:玛丽亚利用德劳拉对她的爱,成功越狱,抛弃德劳拉而回到她那些非洲同伴中去。
这样的结局真的没那么悲伤。
3.
“‘从来没有,我的孩子,”阿布雷浓肖说,“性是一种天赋,而我没有这种天赋。‘
他试图劝服卡耶塔诺。他说,爱情是一种违背天性的感情,它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带进一种自私的,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之中,感情越是强烈,就越是短暂。”
医生的这段话的观点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也出现过,我非常认同。对于爱的感知力,确实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人每时每刻都得活在爱的感觉里,有的人穷其一生也不曾经历过爱的瞬间。这方面的差异,并不会让人有高低之分。但爱情的出现,可能会造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如果没有玛丽亚,徳劳拉会成为一个主教,既有社会地位,又能钻研学识,而不是最后在医院里祈求得病的护士;没有德劳拉,玛丽亚可能还是会死,但她起码不用再受一次打击,父母对她的抛弃已是定局,最后连爱情也抛弃了她。
“谢尔娃·玛丽亚始终没能弄明白卡耶塔诺·徳劳拉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不再带着装有精致甜食的篮子来和自己共度良宵。”迅速结束的爱情,好处是不用经历爱情衰退期带来的厌恶感, 爱情确实是短暂的。看着这些让人动容的爱情故事,不禁会想,他们如果最后在一起了,又会怎样去经历另一个相爱相杀的故事。如果没有做好爱情短暂的心理建设,还是不要急着把心交出来。
4.
为什么会感觉到“伤”,浓缩成六个字:求不得,放不下!
如果爱上一个人是因为希望通过他,获得救赎,获得重生,得不到他,会觉得“伤”,因为没有了希望;但即使得到了他,也还是会“伤”,因为最终发现,他根本没办法救你,只能靠再寻找下一个爱的人去获得救赎的希望。放不下的,是一种希望被救赎的执念。
如果爱上一个人是因为他的美好,即使得不到也不会“伤”。毕竟,美好的东西远远地欣赏和近距离地观赏都是美好的。对美好东西占有的执念,虽人皆有之,得不到也不至感觉很受伤。
如果玛丽亚不是那个需要被救的人,她和德劳拉爱情的发展将会是另一幅模样,又或者他们之间根本就不会产生爱情了。她为什么爱他,是因为他给了她获救的希望;他为什么爱她,是因为她给了他“堕落”的借口。而已。
5.
女性还是先完成自我救赎吧,对原生家庭带来的苦痛,对为人孤单的恐惧,是没有办法从爱情中获得解救的。换句话说,把如此沉重的任务交给一个自己爱的人,对他也是一种残忍。曾经对Y说过,我的感情一直悬在空中,很想找到一个篮子,把它一股脑门放进去,然后就可以去做别的事;但我没想过对提着篮子的人来说,这份感情会不会太重。Y很认真地说,这样做确实给别人太大压力了。
现在的我,也开始尝试慢一点投入感情,开始去接受欣赏他人的好,而不是占有这些美好。横亘在自我和幸福之间的鸿沟需要一座意识之桥——是坚固且有明确方向的,如果想靠爱情的小船渡过鸿沟,就要时刻抱有“翻船丧命”的觉悟。
但我却更想得到“维以不永伤”的觉悟,通过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