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休息法》的思维导图修改了4遍,每一遍的修改都对书籍的理解更清晰,归纳总结提炼也更精准。
初稿:看了两遍书籍后根据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下的思维导图,虽然思维导图的基本格式是符合要求的,但是内容总结归纳提炼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硬伤”。
首先是三大核心知识点逻辑不够清晰,没有按照黄金思维圈的逻辑提炼,使得逻辑不通畅。
然后是小知识点重点不够突出,以偏概全,语言也不够精炼。想包含更多的知识内容,反而不利于理解,其实一个知识点讲明白一个道理就行,不要强硬的将不同的知识点嫁接关联起来。
最后是书中反复提及的关键性知识点导图中没有体现。
第二遍修改:根据老师的修改建议对初稿的思维导图做了修改。这次我踏踏实实的用了一本大本子将书籍的目录、小标题、重点内容全部梳理了一遍,做了一个全书的思维导图。耗时超过4个小时。对全书又仔细通读了一遍,发现初稿确实有很多重点内容的遗漏,对章节之间的逻辑理解也有偏差。我重新进行了总结归纳提炼,做了第二版思维导图。写好后请教了老师,这次的导图有了很大的进步,逻辑上也更加清晰了,老师给出了进一步修改意见。
首先从语言上完善了三个核心观点,做到更口语化,更接地气,更利于听众的理解。
然后是精炼小知识点,避免重复的词语。对关键知识点要设置小知识点进行介绍,帮助听众理解。
最后要忠于原书,方法论的内容要严格引用原书,不要自己创造。
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我再次对思维导图进行了第三次修改,这次修改我还参考了同一作者写的《高效休息法(实操练习版)》,又回顾了一下重点内容。并根据修改的导图开始写试写稿。
在写稿的过程中,会发现小知识点的逻辑还是有点不顺畅,又进行了微调,最终形成了第四版的思维导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实际操作了才能将老师授课内容融会贯通。写听书稿真的不容易,真的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系统性工程,但是经过这个训练过程,一定会对原书的理解提高一个层次,且里面的知识点才真的成为自己的。今后跟别人分享这本书的内容也就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