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天打卡时,看见文友的一段留言。说实话,挺感慨。因为时间赫然显示,已经151天了,如她自己说,都还没开始写。每天来到打卡的界面,都会增加压力。
写作是一件人人可为,却还是有一定门槛的事。
门槛在哪里?
随便写几句,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可以做到。可是要天天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比如会编故事,会抓住热点写出评论文章,或者书评,影评,那就既需要学习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不写的原因是什么?
在知识付费的时代,通过购买某个课程就能开始某种程度的学习,但这样的学习不一定能和每一个人无缝衔接。
你看到的宣传,都是某个领域里的佼佼者,起码也是优秀学员的作品,就像看到化妆品的广告后,人就会产生“我用了后,皮肤也会变得那么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买课也是类似的情形,仿佛买了某个老师的课程,就同步了某种能力,这其实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的起点和练习程度不一样,新手的自信心很容易被水平高的碾压,过于焦虑的结果,会让自己忘掉任何技能的养成都有个过程,害怕失败带来的痛苦,所以迟迟动不了手。
人天生就有畏难情绪,没什么好自责的。
那要怎么做?
听训诫和大道理是没用的。
用小学语文老师鼓励孩子们写作的方法来激励自己,写日记,写随笔,想到什么写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我们这一生,要深深感谢的人,是启蒙阶段不厌其烦地鼓励我们,把脑袋里的念头,用笔写下来的那个人,好的字、词、句还画上波浪线,写着长长的评语,被贴在墙上展示,被当成范文读出来。就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和鼓励,才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这粒种子怎样能长成参天大树呢?
1.
不妨自己测试一下自己目前处在写作的哪个阶段。如果不经常提笔,那需要先养成写的习惯,可以和要好的文友结成对子,或者加入训练营,每天写的那种,先克服恐惧,不要限制写什么,可以互相看同学的作业,互相点评。
不要小看这个过程,写作兴趣和习惯往往都是在这种看似没有章法的情况下渐渐养成的。
2.
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学习过一些写作方法后,开始模仿着写。
有的人模仿着模仿着就能摸着一些门道,模仿就是刻意练习。先模仿,练习得多了,下笔困难的问题就克服了。
3.
六分读,三分生活,一分写作。
这是作家徐则臣说的,我特别认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诗人杜甫说的,这是我的信仰。
去大量地读书,提高认知。
写不下去的时候,就硬写,哪怕回头再来删掉。其实学会顺畅地表达后,你会发现自己努力写了好几年废话。但如果没有这些天天抓耳挠腮挤废话的过程,还有后面什么事?
如果有人鄙薄这个阶段,不要理他,换个他看不见的地方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