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从激励的方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吧。
¥¥¥¥¥¥¥¥¥¥¥¥¥¥¥¥¥不割不专业啊¥¥¥¥¥¥¥¥¥¥¥¥¥¥¥¥¥
我们都知道,电子游戏这玩意是吸引人的。很多人在书桌前坐十分钟都会跟屁股下面坐火盆一样,然而却会在电脑桌前全神贯注地坐上几个小时不动地方。
为什么游戏会这么吸引人?因为游戏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刺激反馈机制。
你在游戏里每打倒一个怪物,都可以立刻拾取战利品。在游戏中你可以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经验条,看见经验条不断向前延伸,满了之后就会升级。做任务的时候,非常明确的知道需要打几个怪,拾取几个物品,之后会得到什么奖励。而且所有任务的长度都会经过精密的计算,保证在任务期间你的注意力不会散失。一旦任务过长,就会把这个大任务切割成一连串小任务链的形式,不断刺激你的注意力。
这种快速、明确的反馈机制是游戏吸引人的一大法宝。
试想下,你现在接到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长度是18小时。在整个任务的过程中,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打怪。没有经验条,没有怪物数量统计,怪物也不会有任何掉落。
每半个小时,系统会根据这段时间内你打怪的情况给予奖励,但奖励的计算公式没人知道。也许你打了几十个怪最后什么奖励都没有,但别人打了一个怪却获得了铺天盖地的金币。
有多少人会愿意玩这个游戏?
如果把上文中的“小时”换成“年”,把“打怪”换成“读书”,把“奖励”换成“考试成绩”,会不会觉得眼熟很多?
回归到题主的问题:
有些事明显对自己有益,为什么却无法去做?
答案就是,这些事情缺乏立竿见影的反馈机制。
我们都知道要减肥,然而跑步半个小时我们并不会看到身上的肥肉减少。
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然而抽一根烟后我们并不会发现自己变得面容憔悴。
我们都知道要好好看书努力提升自己,然而看过一本书之后第二天我们的工资并不会涨一分钱。
归结一下:
人是感性的动物,而非理性。在长远的收益面前,人们会更倾向于短期的、立杆可见的收益。想理智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些长期收益努力,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来克服我们短视的本能。
¥¥¥¥¥¥¥¥¥¥¥¥¥¥¥¥¥说好的500赞补充¥¥¥¥¥¥¥¥¥¥¥¥¥¥¥¥¥
有的同学问怎么把反馈机制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说好的够500赞补充。现在来了。
我们之前提到,人们不做应该做的事情,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反馈。有效的反馈来自于我们完成了计划,并且有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这其中最关键的点是如何合理的规划任务。合理的任务设计,会帮助我们把控事情的进度、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调节我们的心理状态,为任务的进行提供内在的支撑。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任务的设计。
1.分清任务与目标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同时也是最致命的错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上次考试,嘉木在班级里排名第20。于是乎他做了一个计划,每次考试前进1名,19次考试之后提升到班级榜首。
在这个例子中,嘉木的任务目标是“前进1名”。但是我们要知道,影响名次的因素太多,随机性过大。自己的临场发挥,其他同学的临场发挥,考试题目的组成和难易程度,判卷老师的主观意志……这些都会影响考试结果。不是你努力了,名次就会好;同样也不是你不努力,名次就一定落后。在这么多不可控因素中,个人的努力会影响结果但并不能决定结果。在设计任务目标的时候,我们要避开这种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嘉木搞混了目标与任务本身。任务,是我们做什么,而目标是我们做任务之后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可以有多个任务;同样,同一个任务也能是为了实现多个目标。但无论如何,我们要把目标和任务区分开。在我们确立了一个目标之后,要去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哪些任务”。将一个大的目标,拆解成复数个小的、独立的、简单的任务,然后才是去执行这些任务。
回到刚刚嘉木考试的例子。在这个故事中,嘉木的目标是:提升考试名次。
所以他的任务应该是:做完10本习题集/抄写并背诵课文/每晚背诵20个单词。
2.任务必须可量化可控
嘉木小的时候,写过这样的保证书:
爸爸妈妈,我这次考试没有考好,都是我平时不努力学习的错。我保证以后每天都好好学习,每天都看书,上课认真听讲。保证下次考一个好成绩出来。
然而,这样的保证书嘉木写了一份又一份,然并卵。原因在于,这份保证书没有丝毫的可执行性。为什么这么讲呢?“好好学习”?什么叫“好好学习”?怎么界定一个人有没有“好好学习”?这些都没有答案。同理,其他的“看书”“认真听讲”同样都是一堆废话,没有丝毫的可执行性。
一个好的计划,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跑步,一般规定的是时间或距离。看书,一般规定的是页数或章节。我们在制定任务的时候,一定要给出非常明确的衡量标准。通过这个标准,我们或者他人都可以来衡量任务实践的情况。
3.要短不要长,要松不要紧(这跟那啥正好是反过来的)
#为了说个黄段子我硬是把两个话题合到一起也是够拼的#
先说要短不要长。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任务周期不要过长,最好控制在一周左右。过长的计划会给人无形的压力。漫漫长路遥遥无期,要不我们还是别走了。
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要在跑的路上给自己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小终点。第一个是两条街以外的垃圾桶,第二个是四条街以外的家乐福,第三个是六条街之后的地铁站……通过一个一个小的任务的完成,不断激励自己,直到完成整个马拉松。而如果一上来就盯着最后的终点,漫长的过程会拖垮你的信心和耐心。
相比之下,一周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长度。我们可以先制定一个一周的计划,在完成之后再制定第二个一周计划。如同我国的“五年规划”,没见过国家做“五十年规划”吧?
再说说要松不要紧。人毕竟不是机器,短期全负荷运转还能坚持,时间长了还是会崩溃的。在设计任务的时候,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建议将任务量控制在80%左右。毕竟我们使用任务体系是希望通过正向激励鼓励我们坚持下去,而不是希望被负面情绪打倒在地。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运动员冲击自己的体能极限,或是还有三天就考试而你啥也没看的情况。对于长久的计划来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才是上策。
4.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
上一点提到要短、要松(妈蛋怎么听怎么像黄段子),这里面也隐含着一层变化的因素在。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最初制定的计划,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发现,要么效率不高,要么不是很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我们的计划。
如果只是量的问题,我们可以重新制定任务周期和强度。如果是质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专家达人,请教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合理的。
请记住,不是所有的计划都是合理的,不是所有合理的计划都会有好的结果。
5.要设置有可行性的目标
之前我们提到正向的反馈,这个反馈来自于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设置成可实现的,而不是完全不现实的。比如说跑步,第一天跑1000米,第二天1100米,第三天跑1200米,这叫现实;第一天跑1000米,第二天跑5000米,第三天跑10000米,这叫做梦。同理,一个学渣,希望一学期内变成学霸,也属于做梦。
理论讲完了,咱们讲点实际的,看看实际中该怎么应用这些东西。就以最常见的减肥为例。
目标:每月减5斤
任务1:管住嘴
早餐热量400大卡
午餐热量600大卡
晚餐热量600大卡
零食热量400大卡
任务2:迈开腿
回家上下楼不用电梯
跟随视频每晚运动30分钟
周六下午奥体公园跑步1个半小时
反馈:买一个电子体重秤,最少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每天起床后裸体称重并记录成折线图
调整:一周后统计体重变化,如果变化过小或干脆不变,重新请教大人调整任务设置。
课后作业,拟一份自己的计划书出来,贴到评论区。(10分)
上面这些是怎么设计任务,至于怎么执行任务这部分,以后有时间再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