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绘本时,儿子提的问题,有些我答不上来,其实我也很困惑:
“吃肉是不是很残忍?”
“大鱼吃小鱼,大鱼很坏吗?”
“用动物做实验,人类是不是太卑劣了?”
比如,《我的小问题》系列之一《吃喝》,讲了一些地区特色食物,像法国蜗牛,绘本上画的很形象:餐桌上一盘蜗牛,桌边的食客正舔着舌头,手里夹起一个蜗牛。
儿子惊诧的问:“蜗牛是活的吗?”
我答:“死了,蜗牛已经放到锅里被煮熟了的。”
儿子说:“不是,看蜗牛是活的......你吃蜗牛吗?”
我答:“不敢吃,我可不敢吃蜗牛。”
儿子摇着手说:“我也不敢吃。”
这本书又讲了,怎么制作炸鱼块。
绘本画的很生动:渔船,兴奋的渔民,捞了满满一网鱼,有的渔民在剁鱼块、准备冷冻。
鱼的表情都很忧伤。
儿子指着说:“这个小鱼很伤心,这个小鱼很伤心,这些小鱼都很伤心。”
我说:“哦,这些鱼被渔网捞出来,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的。鱼不能离开水。”
儿子说:“这些小鱼怎么不跳啊,跳到海里去呀。”
我说:”你看,这几条鱼就跳回海里了。“
儿子又指着问:“他为什么要用刀切小鱼?“
我答:“为了储存,要把鱼切成小块存到冰柜里。回到岸上以后,鱼肉就被加工成炸鱼块了。”
儿子又猛摇手:“我不吃鱼,我从来都不吃鱼。”
这么一聊,我也觉得人类好像太残忍了。不过放下书没几分钟,我就忘了这事,第二天,该吃吃该喝喝,毫不耽误。
比如,《什么是什么》系列之一《鲸和海豚》,介绍了鲸鱼的属性和种类,也讲了人类的过渡捕捞,使得有些鱼类濒临灭绝,比如长江的白暨豚,大概已经彻底灭绝了吧。
不同种类的鲸鱼,胃口不一样,有的喜欢吃海豹,有的喜欢吃企鹅,有的喜欢吃大王乌贼,有的喜欢吃鲱鱼,有的喜欢吃磷虾。
每次念到鲸鱼吃谁,儿子都要评价一句:”它是坏的。“
我试图解释:”不是的,海里只有鱼,大鱼都是吃小鱼的。“
儿子说:”那小鱼是好的。“
我继续引导:”小鱼也要吃更小的鱼。“
儿子还在执着:”那更小的鱼是好的。“
我努力解释:”不是一定要分出好的、坏的。大鱼不吃小鱼的话,自己就饿死了。“
儿子不明白,还在嘟囔:”大鱼是坏的,小鱼是好的。“
我无语了,难道,儿子是跟姥姥看抗日神剧看多了吗?对好和坏,有这么明确的判断标准?
这本书又讲了一段,一千多年来,爱斯基摩人乘着独木舟,去捕捉北极露脊鲸。
画面是真实、清晰的照片,鲸鱼已经被切割了一半,半身都是血。鲸鱼身上、旁边都站满了人。
儿子指着问:”爱斯基摩人这么坏。“
我说:”不是的,因为北极太冷了,爱斯基摩人没有东西吃,不吃鱼,他们就饿死了。“
儿子说:”他们可以买呀,买肉吃呀。“
我说:”那卖肉的人,也要来杀鲸鱼啊,杀了鲸鱼,才有鱼肉拿去卖。“
儿子说:”他们可以种肉呀,种到地里长出来。“
我说:”肉不是种出来的,肉都是杀了动物才有的。“
沉默了几秒钟,儿子说:”不看了,这本书不看了,看麦克盖房子吧。“
嗨,这孩子的心肠可真够柔软的。希望他长大后,不要“心太软”。
比如,《什么是什么》系列之一《太空之旅》,讲到第一支飞上太空的动物,不是人类,其实是条流浪狗,名叫莱卡。1957年11月3日,它飞上太空几小时,就因为压力以及过高的温度而死亡。
儿子听到这,大惊失色:“这太可怕了!”
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没解释,继续往下念。
回头一想,大概我需要给儿子解释: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动物实验。
不过,由我说出口,好像没什么说服力,我并不是什么强者,在大自然、在社会上,我都不是。面对有些事情,我总是“心太软”到没原则。
怎么能讲清楚,我还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