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重在培养学习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读”课重在做示范,教给读书方法。“自读”课重在引导学生把在教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为最终学生独立课外阅读培养能力。有人形象的说教读课是展示台”,自读课是“练兵场”。既然是“练兵场”,那就只能是“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喽!可是在教学一线,有些师傅过于勤快,总是把“练兵场”当“展示台”。还有个别懒惰的师傅,连“门”都不指,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自读课尽管姓“自”,课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但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不容小觑。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引导好学生学好自读课文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读课的观念。人是观念的产物,一个人一旦有了某种观念,好比勇士拥有一把利刃,遇到困难就会迎刃而上。针对部编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师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材目录中没打*号的课文和打了*号的课文,在教法和学法上是不同的。告诉学生他们需要在教读课上认真学习和积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策略,而在自读课上要学会运用所学的方法和策略来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学生一旦建立起了这种观念,他就会不自觉的在教读课上去关注阅读方法和学习策略。这样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上好自读课做了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储备。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每一篇自读课文,一定不是学生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明确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自读课文均承担着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教读课文学习方法的落实任务。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首先要关注单元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可盲目引导。
以七年级上册《四季的雨》为例。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朗读课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所以学习本篇文章,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本文需要用朗读的阅读方法,运用在《春》《济南的冬天》所学的分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去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自读自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了。
第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务明确了,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自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逐层探究内容。
笔者以为第一要务是教会学生读文章。朗读、默读、快速读、精读、略读等,无论什么方法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自我阅读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努力运用好每一种读书方法。肖培东老师说:“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四季的雨》就要朗读出四季之雨的不同“容貌”和“性情”,《金色花》就要把孩童的顽皮和对母亲的依恋朗读的身临其境。自读课文一定要突出学生的读,运用正确的方法读,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纵深理解。
关注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重要方法。部编教材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包括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这些助读系统其实是编者有意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的“抓手”。比如旁批有对重点知识的提示,有对重要手法的点拨,有对阅读思维的启发。关注这些旁批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突破文章重难点。况且旁批中还有大量“留白”,更是学生模仿、探究、提问、感悟亦或小试牛刀的不二平台。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助读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导读导学的作用。学生只有利用好助读系统,才能真正培养自读自悟的意识,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咂摸语言文字是引导学生向纵深处感悟文章的有效方法。或抓修辞,或抓词性,或抓实词、虚词,或删或换,或读或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仔细甄别,反复咂摸,训练学生对自读课文的感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自读课堂的组织一定要灵活多样,引导一定要有层次。比如采取“通读--熟读--读懂--读透”的方法,每一个环节好似领着学生爬楼梯,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快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
建立自读自悟观念,明确自读自悟目标,运用自读自悟的正确方法,保持自读自悟的兴趣。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运用“教读”的方法训练“自读”的能力,“课外阅读”的能力必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这样一步一步扎实训练,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教师这样精心的去组织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