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次听说费孝通先生的名字,是在一档叫做《大师》的纪录片上。当时我在看介绍潘光旦先生的专题,得知费孝通先生是潘光旦先生共患难的学生和好友。我有感于费孝通先生和潘光旦先生深重浓厚的情谊,继而了解到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不由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内容的收集整理,是费孝通先生对“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的探究。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的再版序言中说道:“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虽然只有短短几万字,但能引发读者对中国社会深刻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界的泰山北斗,其学术水平自然不需怀疑,这本《乡土中国》作为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非常浅显易懂,可谓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中国基层社会具有乡土性,乡下人世代靠种地谋生,他们明白泥土的可贵,扎根于“土”,费孝通先生说他们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而正是因为与土地这种亲密的联系,乡村人口是不太有变动的。但我们仔细了解会发现,当代乡村社会,尤其是年青一代,与土地的联系不再那么亲密,他们将务工作为谋生的第一手段,或是通过上学,走出所处的乡村社会,试图融入城市社会的生活之中。城市的人对农村有偏见,农村的人想要脱离农村,曾经的乡土社会所具备的特质,正在当代农村逐渐遗失。“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的,我也说不清楚。

在乡土社会,文字很少有其用处,互相熟悉的乡人,用语言,动作,表情,都可以交流,就连人生经验都靠口耳相传,语言自然不能在此实现它的价值。但“文字下乡”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是乡土社会与城市接轨的桥梁。

乡下人有“私”的毛病,这我是有深切体会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古今是乡土社会的常态。乡土社会存在着一种“差序格局”,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有别于西方的“团体格局”。

初在目录中看到“男女有别”,我感觉很好笑,我觉得男女有别是全人类的共识,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但当翻到这一章仔细阅读上,才发现好笑的是我自己。有了男女有别这个鸿沟,才有了安稳的乡土社会。

家族,一个在网络小说里被滥用的词汇,其实在现实的乡土社会中,它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却又始终被人们提起,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初读此书,火候未到,以后再做补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乡土中国》乃其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乡村社会学”时连载文章的合集...
    马老师0000阅读 736评论 0 4
  • 梦回千年唐宋,凤池歌舞升平,烟波如画,悠悠古城,繁华醉今朝;拂袖金戈铁马,桥岸清水幽扬,春水汤汤,柳絮翻飞,流...
    飞雪_650e阅读 1,463评论 0 16
  • 对于前五章来说,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个地方,一是文字下乡,二是关于差序格局的观点,三、即系维着私人的道...
    一只羊三只眼阅读 556评论 0 1
  • 在谈《乡土中国》的读后感之前,先来谈谈我为什么要在互联网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在手机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都读不完的情况...
    coco萧烟阅读 729评论 0 1
  • 有一个叫Gary Provost的人,被誉为: 他曾经写过个叫「This sentence has five wo...
    韦跃阅读 1,455评论 6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