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27小节,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cháng]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wéi]上,所以逮[dài]贱也。燕[yàn]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yuè],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sì]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dì]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这段原文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它主要讲的是周朝的礼乐制度,看起来是一些制度规范,但背后依然是圣贤希望以此来化育天下百姓的无上的仁爱和无量的智慧,我们逐一开始学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是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可以称为是通达孝道的人了。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里为孝道下了一个定义,原来真正孝顺的人是那些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尽事业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孝。也就是说我们继承的是先辈的志向,而非先人的职业,所谓子承父业是接住了他们为社会尽职尽责地发心,时代会变革,职业也会消失,但先辈们一辈子吃两辈子的苦,这样的奋斗精神应该一直都传承在我们的血脉之中。
在周朝人们是如何进行祭祀的呢?这一段原文继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cháng]衣,荐其时食。”是说在春天和秋天两季祭祀的时节,要整修祖宗的庙宇,要陈列祭祀的器具,把先辈遗留下来的衣裳摆设好,还要敬献祭祀的鲜美礼品。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是说在宗庙祭祀的礼仪,要按照父子、长幼和亲疏的次序排列。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要按照官职爵位排列次序来区分地位的高低。
“序事,所以辨贤也;”按照职务排列次序来分辨贤达的程度。
“旅酬下为[wéi]上,所以逮[dài]贱也。”晚辈要向长辈举杯敬酒,让先辈的恩惠惠及到晚辈。
“燕[yàn]毛,所以序齿也。”是说在夜吟的时候,要按照年龄大小来决定座次,这样就能秩序井然。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yuè],”是说要站在合适的位置,行先辈留下来的祭礼,演奏先辈留下来得音乐。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要去尊敬先辈所尊敬的祖先,爱护先辈所亲爱的子民。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侍奉去世的先辈,就像他还在世一样,侍奉不在的先辈,宛如他还在一样。
“孝之至也。”这是孝的最高境界啊。
以上这些具体而微的规则,就如同一张大网。把所有与祭祀相关的人、事、物,全部囊括了起来,我们只需要按照礼乐制度来执行即可,周礼背后体现的是,所有的人无论身份高低,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上天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意。在祭祀的时候如此,在其他场合也同样如此,真诚的恭敬的面对他人,正如易经中的水火既济卦教会我们的“东临杀牛,不如西邻之禴(yue)祭,实受其福,”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不在于礼品有多么贵重,一颗真诚而恭敬的心,才能让自己和家人真实受益。所以详尽的准备祭祀也好,修整祠堂,摆放器具,敬献美食等等的这一些行为举止,都是为了以庄严的礼仪,来庄严我们的心灵,心灵庄严则言谈举止庄严则生命庄严。
我们来看最后一部分的原文:“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举行郊外祭祀的礼仪,是用来侍奉上天的。
“宗庙之礼,所以祀[sì]乎其先也。”举行宗庙祭祀的礼节,是用来报答先辈恩德的。
“明乎郊社之礼,禘[dì]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当我们明白了祭祀的礼节,大小祭祀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就像摊放在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
原来宗庙祭祀,看似是在讲礼仪的礼,其实这个礼又何尝不是治国安邦的天理的理。我们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天下人,都是那同一颗心,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就是对待天下人的态度,所以在明天的中庸当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为人与为政的关系。
下面我们总结今天学习的三个要点:
第一、祭祀时表面看是复杂的礼仪,其本质是为了让我们升起恭敬和敬畏之心,心灵庄严则言谈举止庄严,则生命庄严。
第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先辈们的孝悌之心和奋斗的精神,应该始终传承在我们的血液中。
第三、不论是祭祀先祖还是治国安邦,都是先王化育人心的实践,世界在变,但心的主宰地位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