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没有一本方法论的书能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
这是我花了一周时间跟着读书营阅读了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这本书后的感触,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或许是对阅读新认知的开始,或者是阅读效率迅速提高的起飞点。
晨读加上读书笔记,每天的评优,点评,打卡的督促等,可谓用了很多的方法驱赶大家心中的叫做懒惰的魔,多数人都能战胜自己,重新建立新的阅读习惯。
阅读新认知的开始,即方法论的书籍对于我们获取更多的方法,增加各类事务的效率非常重要,所以有营养的书籍并不是只有文学性的,功能性书籍能给我们翅膀,让我们飞得更快更高。
其次是《洋葱阅读法》这本书的方法让我知道原来阅读是份很多层次的,可以快速浏览,可以主题阅读,可以深度阅读,所以鉴别内容并试用与子相匹配的方法很重要。
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方法看这本书,我可能会用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因为其用故事串联的形式把阅读不同的方法及思路,采用逻辑性很强的架构把其一一阐述。
对的,是可以很快看完,但是如果隔一周再问我,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我可能还会有些印象,但是你让我复述其重要的要点的话,我可能七零八落讲述得毫无条理。
为什么?现在我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因为阅读得不扎实,换句话说是不得法,所以说,按照现在的方法,把一本书分解成几个章节来看,每个章节看完分别写读书笔记,那么每个层次和重点都非常清晰,一绺一绺地最后汇聚成一个完成而逻辑清晰的概念。
所以,阅读的效率其实就是跟是否阅读扎实有关,当然其中还提到很多的方法,比如康奈尔笔记法,RIA法等,这个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去训练自己,如果只是一个概念,而不去很好运用的话,我想这本书耗费如此精力来阅读就有些事倍功半了。
还有一个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感同身受的就是,阅读后文字的输出也是颠覆以前的阅读的,读书笔记谁都写过,但是这样逐个章节的撰写估计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但是从蒙圈着写,到看到点评及优秀笔记后的领悟,自己逐渐摸索,这个过程或许有些晦涩,但我知道这是对的方法,是经过很多人验证的方法,我只要踩着别人的经验走就对了。
所以收获并不是收获本身,而是其方法能长期给自己作为工具来运用,还有类似主题阅读的,这个必须是长期坚持的,用得力的方法支撑着完成的,所以书是看完了,其对人的作用应该如余音绕梁,并且需要不断去回炉的,这就是优秀的方法论书籍独特的魅力。
领略到不同的对阅读的认知,学到新的阅读并消化吸收的方法,再加上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成为习惯,这样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的花费可谓非常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