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高效PDCA工作术》,学到了一个很有用的知识:假说理论。
我们接触到的任何新知识,都不妨把它当做是一个假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过往的经验中,找到能够支持(或者反对)这个假说的案例。如果过去的经验中没有相关的案例,那就可以通过实验来对它进行验证。
比如我新学了一个“聚光灯理论”,我就会想,过去的哪些经验可以支持这个理论。比如在陌生的街头突然听到熟悉的方言,或者在熟悉的环境中突然看到一个陌生人,是不是都是聚光灯理论的体现?(因为我目前还无法很熟练的使用聚光灯理论,所以举出来的例子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如果我要设计一个可以验证这个理论的实验,我可以在选择用自己,或者别人做为实验对象,也可以用视觉,或者听觉作为实验对象。这同时体现了另外一个我最近刚领悟到的道理:一个知识的使用场景,远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更加丰富,只不过我们需要做一些小小的,认知上的努力。(这一段很重要,大家认真的体会一下)
假说理论让我们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新知,避免陷入盲从和“我懂了”的浮浅认知,有助于加速内化的过程。请你也来试一下这个好用而简单的方法吧。
后记:和大白讨论这个方法的时候,发现原来王老师在youcore的课程中讲过这个理论,但它没能从我的工作记忆进入我的长期记忆,至少在大白点出之前没能被有效提取。
王老师之前提出假说理论的场景是用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假设 - 基于假设安排工作,进行调整,跟《高效PDCA工作术》的作者的用法大体一致,我把它迁移到了理论学习中。
但这个方法在学习领域的使用也并不新鲜。李叫兽在文章中分享过类似的学习方法,批判性思维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做法。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得更紧密。反过来想,学习理论的技巧是否也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