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好的祝福不过是亲口对你说一声“节日快乐”,送上一个刚学会折的爱心上面歪歪扭扭的两个字“爱你”;长大了 ,不知是时间的无情还是空间的隔阂,最好的祝福变成了朋友圈的一个“@”,一句没有温度的祝福。有时因为太忙,忘了,看到别人的祝福才想起急急忙忙发一个。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改变了这个“最好的祝福”。
有时,总感觉,科技发展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心底潜藏的惰性。动一动手指就可以知道一切信息。无论是世界的变化,还是娱乐圈的动态,又或是家人朋友的新动向……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着也是传播者。不知从何时起,“晒”这个字已经不是太阳独有的了,它成了朋友圈的热词。晒生活、晒美食、晒旅游、晒心情……可当啊祝福被晒出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变味了。这一份祝福已经不是一份真情、一份爱,成了一种标榜自身的手段、一种形式。
那么难道就应该怪科技的发展?怪时代的进步?当然不是,追根溯源,还是我们自己。
《孝经》有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的具体提现就是孝行,而并非所有孝行都是发自内心的。曾经就有过报道,母亲节当天,江西省一小学,校方组织百名小学生在操场为母亲洗脚;广东省某中学,初中生被要求下跪父母接受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些看似是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实则就是披着“孝敬父母”的华丽外套社会浮躁罢了。现在的人真的已经浮躁到什么都要搞形式了吗?还有多少人记得“孝”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真诚。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小学时候好像也是母亲节这天,学校请了一个据说是学者的人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激情色演讲。台上的演讲者激情飞扬讲得自己热泪盈眶,台下的我们7、8岁的孩子听得懵懵懂懂。演讲结束他让我们抱抱身边的母亲,我们也只是机械的照做。这样充满形式主义的感恩教育,有多少是孩子们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呢?又有多少孩子能因此在心底掀起一小阵波澜呢?
真正的孝,从不拘于形式,它是发自内心的的情感;最好的祝服,从不在乎有多少个赞,它是一句亲口说出的爱。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