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仁者立人【6.29】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6.29》)
详解:
子贡,即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孔门十哲中以口才闻名。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祭祀用的盛贡品的玉器)。器,相也。孔子说子贡为器,是指他的学识和才德还处于表层,缺乏实践,还不能达到仁的层次,境界上也没有达到“权”的最高层次,然而是一块好料,比普通石器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有:假设,举例;博:形声兼会意字,从十,尃(fū)声,尃也表义。十像十字路口,意为四面八方,东西南北中,意为广泛。尃意为分布、散布,博为四面八方各处都有的意思;
——施,实行,给予;民,民众;而,而且;能,能够;济,本意渡过水流,引申为拯救,扶危解困;何如,怎么样;可,可以;谓,称为;仁,仁者,具有仁德的人;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何如?可谓仁乎
——何如:怎么样?谓:称为。仁:仁德。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何:什么;事:关系,名分,引申为高度、层次;何事:什么层次;于:对于;仁:仁道;必:一定,实际上已经;也:语气助词,表示肯定;圣:圣人;乎: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做到这些,对于仁道来说,到达什么层次?实际上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了。——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子贡说的“做到……”即实践的重要性。
尧、舜其犹病诸
——尧:夏朝前人,唐尧,帝喾次子,又名放勋,字伊祁,是禅让制的首创者,他通过四岳(辅助帝王的官职,相当于宰相)推举,经过反复考察,将领导职位禅让给舜;
——舜:也是夏朝前人,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继承尧的禅让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禹开创了夏朝。
由于尧、舜对民众施仁政,深受民众拥护,而且不将缔位传给子女或亲属,所以被誉为古圣人;其,代指尧、舜等这样的圣人;犹,尚且;病,担忧,不足;诸,助词,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夫: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仁者:具有仁德行仁道的人。己:自己;欲:想,要;立:原意指一个人站立在大地上,引申为人的素质好,人格健全;达,本意是在大路上行走,有通达、畅通之意,引申为学识、人际关系各方面通情达理,相处融洽且事业成功。
——一个要走仁道的人,要想自己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健全,就要以自己的素养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长;要想自己在事业方面持续通达成功,就要以自己成功的榜样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功。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能够;近:周围,附近,就近;取:得到,取得;譬:晓谕、使人知晓,引申为显著成效;方:方向;也已: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根据“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原理的,意思是说,经过自己实践证实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给别人。
然而,在这一章里,孔子却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不是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矛盾?如果按照杨、钱的解释,就是“己所欲,施于人”的意思,也就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矛盾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明白:“立”和“达”是指自己的实践的成果,而不是停留在钱师说的“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之“想”的层面。
有一句成语说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虽然不说话,但以其丰硕成果吸引人们来到周围,从而走出一条路来。”
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般人侧重在“欲”字,那是错的,因为孔子将这句话的重点落在“能近取譬”上,取譬,不是“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而是“经过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可见这句话侧重在实践成果上,这样就可以对周围群众起到示范作用,自然会吸引别人效仿,从而起到推广作用,这样自然就不会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矛盾了。
这里的“立”是指追求仁道的君子,通过修行已经建立了健全的人格,如果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话,光靠自己成长进步是不够的,还要“立人”,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带动和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会有互相促进的效果,如果永远都是鹤立鸡群的话,道德水平就永远不能提高。
同理,“达”是指通过实干事业有成,已经发达了,如果还要事业继续取得更大成功的话,光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要“达人”,以自己的成就带动和帮助周围的人,这样才会有水涨船高的效应。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富裕,周围都是穷人,你还能继续富裕吗?
做到这两条,就必然“能近取譬”——为周围的人们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一群人成长进步,逐渐扩大范围,推广开去,争取更大的成就,这就是仁道的方向。
总结一下: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仁的第四则——仁者立人。
译文:
有一天,子贡请教孔子:“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尽力为广大民众做事,而且能够解决民众的困苦,您认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称他为有仁德的人吗?”
孔子针对不大注重实践的子贡回答说:“做到这些,对于仁道来说,到达什么层次?实际上已经达到圣人的高度了!尧、舜这些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感到有所不及的啊!一个立志于行仁道的人,要想自己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健全,就要以自己的素养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长;要想自己在事业方面持续通达成功,就要以自己的成功带动和帮助别人一起成功。能够通过努力实践取得成功给周围的人们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一群人成长进步,可以称为立志成为仁者的努力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