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30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若广施恩德,助益民众,如何?能算是仁吗?”孔子说:“这哪是仁者之举?这定是圣人之举!就连尧舜也难做到。仁者尚仁行义,也会帮助大家尚仁行义。能以身垂范为他人榜样,就是为仁的方法。”
【注释】
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贡”,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前文已多次介绍。
“博”,广泛,普遍。如《荀子·天论》中的“风雨博施”。
“施”,恩德,仁慈。如《左传》中的“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济”,帮助,救助,对……有益。
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何”,哪里,怎么。
“事于仁”,意为合于仁道之事,故译为“仁者之举”。
“必”,必定,一定。
“圣”,与前一句的“仁”相对而出,故译为“圣人之举”。
“尧舜”,尧帝,舜帝。相传为上古时代的两位圣王。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尧舜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所大力推崇的为政榜样。
“其”,也许,大概。
“犹”,仍然,还。
“病”,担心,苦恼。引申为“难以做到”。
“诸”,之乎的合音。指子贡所谓的“博施”和“济众”。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夫”,音“扶”,用于句首时,有提示和强调作用。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者所欲立、所欲达者,无非尚仁行义。此为千古名句,也可不译。
“近取譬”出于《诗·大雅》的“取譬不远”。“取”,意为取法、效法;“譬”,音“僻”,意为“比喻”,引申为榜样、范例。“近取譬”,即以身垂范,为他人榜样。
“仁之方”,即为仁的路径与方法。
【评析】
在本章中,子贡提出了一个为仁的方法,就是博施、普济。博施济众虽为大善,但博济之事,皆需货财。然货财有限,而事无限量,故虽尧舜亦难以为之。因此,博施济众并非为仁之本。
儒家尚仁,主张行义。故仁者所“欲立而立人”、所“欲达而达人”者,无非尚仁行义。如果说“博施济众”有如“授人以鱼”,那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如“授人以渔”了。因此,仁者只有将尚仁行义普及于众,使人人都能乐善好施,人人都能自渡渡人,如此方为真正的“博施济众”,也才是为仁之本。
欲使大众尚仁行义,便需广施教化。而身教胜于言教,因此仁者固然要弘扬正道,但更要以身垂范,为他人榜样。是故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