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阿柒柒,是一个喜欢阅读绘画的妹子,更喜欢和不同的人进行链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开心能收到媛媛的邀请,在群里与大家共享我的一些小经验。选择这个主题,一是群里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阅读的伙伴,二是平时会有朋友来问我究竟怎样去读一本书会更好。三是我也经历过这些困惑点,但是在有一天将自己内化的知识分享在微信读书上后,意外的获得了两千多的点赞和一千多人的关注,并且有很多朋友想交流想法,这更加坚定了我阅读分享的心,并且帮助大家更有效的阅读和输出,希望今天我分享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读书困惑点
我们先来梳理梳理常见的读书困惑点。
第一个困惑点是关于读书的速度。
读得慢。有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读的太慢,一本书,今天拿起来了,但两三个月之后可能还停留在前十页,这本书读不下去,不能静心去读书。
关于这个困惑点呢?原因有两点:一这本书并不是很适合你,不是你感兴趣的内容,可是有的书籍是我们必须读的,比如学习的课本,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我们利用第三部分要讲的分析阅读来处理。二是卡在一个地方太久,这个时候遇到的就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基础阅读要求大家需要能够理解句子大意,认识大多数的文字,而不会被生字困住,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基础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对于专业书而言的就要求我们专业知识。
所以,阅读心动点是高效阅读的提升条件,基础认知能力是有效阅读的首要条件。
第二个困惑点的是读完没收获。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读的太快了,觉得读完就完了,什么感觉都没有,我刚刚干了什么没有一点印象。也就是他所读的这本书完全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的收获点知识点,包括心动点。
无记录,无生活。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是没有笔记,没有消化和吸收,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层次的阅读,而不是一个深度的汲取知识,缺乏收集整理的过程。就像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不记录的话,那你还能想起一周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吗?这个时间点你又做什么事情呢?是不是想不起来?阿秋老师的日清单也是提倡大家进行一个记录,记录每天生活,知道我们的时间用在了哪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阅读也是一样的,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做一个记录。这是一个仪式。
这个记录呢,可以是摘抄,也可以是你的一些收获点,阿秋老师说的两个收获点+一个困惑点还记得么,这是前期比较基础的,后期我们还可以给他做一个结构梳理的思维导图,加入自己的观点想法,并且进行相关书籍的链接。这次精力有限,就不详细分享了,咱们可以私下交流~
第三个困惑点是选书。
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他可能想去读书,可是不知道怎么去选择。害怕选错书,然后读不下去,又或者对自己是没用。
首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过书,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费,它会成为你的气质。读的虚构幻想的小说,你可以从里边获得一个世界观的设定。获得想象力的满足,对于绘画的人能激发灵感。阅读工具书就更不用说了,但是那种完全没有逻辑文法的,确实不建议大家阅读,偶尔放松博一笑还可以。选择好书,也就选择了适合你的上行圈。我因为书籍,结识到很多有趣的朋友。
针对选书呢,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通过书名、封面简介、目录,具体章节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是方法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分享一个小技巧,买书时经常只能看到部分摘要,不能很好的判断是否喜欢时,可以先去图书馆、书店、电子书翻阅,确定感兴趣再买下来。第二个方面可以从我们已经读过的书中挖掘。很多时候作者会在书中提及其他作品,你喜欢这个作者风格的话,就可以顺藤摸瓜,去找到这个作者也喜欢的类型,因为你们口味可能会比较相同。我读村上的书时,就扩充了我的书单。阅读一篇文章时,也能看到作者提及的相关书籍。我都会把它们记录在手账书单中,不断扩充,有时也会主题性扩充,比如我喜欢看历史系的,看了人类简史,就会顺藤摸瓜到未来简史、全球通史,然后又挖出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
所以学会从书籍中得到作者推荐的书,或者学会主题式搜索阅读,也会是治疗书籍选择恐惧症和防止书荒的利器哟。
以上三点的就是我所收集到的困惑点,如果小伙伴们还有其他的困惑点。也可以和我交流,看能不能帮大家支支招~
二、读书的目的
困惑点已经说完了,我们再来这里聊一聊读书的目的。
罗胖子有一集节目叫做《为了泡妞而读书》,荷尔蒙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我读书都是为了看到更多的世界,知道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我在阅读游记的时候,陶立夏的《分开旅行》,我能从里面看到从未见过的风景,那些欧洲的建筑,街头特立独行的艺人,诱人的美食,哈哈哈,我是个吃货。在阅读小鹏游记的时候,我就会看到那些穷苦的人们,我不能到达的地方,他们还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原生态。阅读白岩松的关于日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的时候,我也会了解到日本的环保的理念,包括他们对于二战不同的声音。即使靖国神社是一个绝大多数的声音,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坚持着一个公平的历史。通过书籍,不管是外面还是自己声音,我都能听到。尤其是心理学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内心的情绪,能够让自己敞开,去接纳自己的焦虑无力,与它们和解,然后一点点改变自己。敞开心房,让未来进来。
以上是我读书的理由,那么我们一般把读书的理由,分为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了解一些资讯,只是停留到了解的目的上,这个时候泛读就可以了。第二是进行一个获取知识,获取知识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就需要泛读+精读+笔记+反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和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课本知识是一样的。要把这些知识写信息储存到自己的大脑里,然后随时提取出来,与一些相似或者是新的知识进行链接。
这两个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对于你而言更具体的读书目的会是什么呢?
若只是了解阶段,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李敖的方法。
李敖说,自己看书,很少会忘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家伙非常非常的狠心,通常一本书会买两本,一本用来收藏,而另一本猜猜他会做什么呢?你一定想不到,他会把这本书分尸,一页一页的裁掉。根据每页写的内容要放在对应的文件夹里,不需要的就扔掉,所以他就把这个书变成了一张张纸的薄度,分散到不同的夹子,他目前有十几本的夹子,分门别类收藏。这样他写小说或者写某篇文章时,只要查找对应夹子的资料就可以了。就像我们把大脑清空,做外放笔记,所有的内容都腾到笔记上是一样的,我想起时,只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就可以了。
三、阅读的方法
接下来是我们的重点部分——读书的方法。
分为两部分: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
检视阅读用来看这本书适不适合我们,分析阅读用来帮助我们梳理结构和主旨大意。
检视阅读:书名+作者+出版社+封面+序+目录+泛读
拿到一本新书了,我们能从这个封面上和背面看出什么样的内容呢?有朋友可能会说,柒柒,这还不简单吗?我就看到它的书面上面的说明啊。但是其实呢,拿到一本书之后,我们看到的信息远远不止如此。首先,比如我会看到它的书名,看到了它的作者,我还能看到他书的背面会有一个内容的简介,会看到它的出版社。
书名:向大家介绍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比如我现在拿的这本书名字叫how to read book如何阅读一本书,一看,大家就知道如何阅读它讲的是号的问题,是一本工具书。告诉我们如何要进行某件事情,他解决的这个问题是什么?如何阅读也就意味着它会提供一个方法,这表达的是作者自己阅读书的技巧。
作者:外国作者大家可能会不熟悉,但如果像中国的老舍,耳熟能详,就知道这本的风格。《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两位都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者,百科全书意味着他们的知识量,那为了获取这些知识,让他们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所以他们也是比较有权威性的。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也算是比较老牌的一个出版社,有保障的。
封面:往后一翻呢,我们就看到了背面,写到整本书写的内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对书的一个简介。有时也会是别人的评论。通过这些,就知道了这本书是介绍什么样的内容,作者关心什么,注重什么,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那他与我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朋友会觉得说哎呀,我就是想读一本书,为什么还要这么繁琐的一个步骤,其实不然,这个只是让我们熟练之后拿到第一本书就会下意识翻看一下。你每拿到一本书,会下意识的看一看这方面做的好不好看啊?感不感兴趣呀,觉得这个好像是我想读的或者跟我想知道的问题有关的,每次在那本拿起书之前,这个内容我们已经在下意识的在做了,因此大家不用觉得很繁琐。
这个过程也只会花掉一分钟的时间。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我们就可以翻开自己的书,你可能会看到两个序,一个代序,一个作者的序,先看哪个呢,我比较提倡,大家先阅读是作者所写的序。那这个作用是什么呢?
序:目的是为了知道主题。作者一般会在序中讲明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要解决的事情,关注的点,比如像我现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是因为有这个需求,即使是现在社会已经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他发现现在学生、社会人还是不会读书,读完书跟大家有一样的困惑点,所以他俩写了这么一本书,希望能大家进行一个系统的指导,给大家一个参考,帮助大家能更有效的获得知识。
目录:目录是检视阅读的重头戏,相当于陌生城市的地图。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架构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也一定会列出大纲,目录就是这个大纲。所以它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框架,可以通过它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概讲了什么样的事情,关键主题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
导读:不建议读,因为会有误导性。一是观点误导,二是侧重点误导,所以建议全文读过之后,自己心中有杆秤,再来看,看看别人的观点和收获点。
泛读:这时基本你已经可以确定这本书是否需要了。不合适就放弃,还可以的话,就可以左翻翻右翻翻,随便挑个章节读一读。此时略读,目的是对这本书有大概了解,在脑中留下一个印象,帮助我们进行快速定位。翻完之后再全书略读。到这里,我们的检视阅读部分就已经完成了,你也知道了这本书值不值得再读第二遍。
分析阅读:关键词句+整理结构框架+填充内容
通过泛读和目录,你已经了解了书的大致内容。这时候,精读,把每章的内容都提炼成三两个关键词和句子,在目录处标注出来。
这步可以用序号法和便利签辅助。
一序号法
二同一章用同一颜色,同一章的不同小节分级标注。
每个章节都写完之后,你就会在目录上面知道,整本书每个章节都说了什么样的内容,这样之后呢?我们要根据这个来做这本书的框架图。
在这里,笔记也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结构性笔记,适用提到的框架图,只是进行了结构的搬运,属于初级的笔记。第二种是概念性笔记,要根据主题分析,明确的了解作者的主旨,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一种是辩证性笔记,是要根据一个主题去进行其他的联想,进行主题对比。比如,阅读方法的主题,我会去对比李敖他的分尸读书法、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彼得孔普《如何高效阅读》等等,将这些作者的观念进行对比尝试,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也会把自己小观点小知识啊给扩充起来,对知识有效的梳理。
内化的初步判断标准就是,能不能根据这个框架图复述主要内容,只有做完这步,才可以说是把这本书了解啦。教是最好的学。高中时的五本化学教材,就是我经过不断反复的去教别人,凝结成了一本笔记。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被反复验证和提炼,逐渐加深印象,印到自己脑子里,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阅读也是一样的,开头提及获得了2000多点赞的那篇读书笔记,就是我读了三遍《把时间当做朋友》才完成的。当你真的达到这步时,你会发现,哇塞,我不仅把这本书消化了,而且把以前的知识也进行了链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了,也是对这本书比较好的理解和消化。
我们的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状,所以建议大家,从一本书开始,然后扩展到一个主题,慢慢的将这些知识彼此关联起来,如果要进行一个主题的话,最好是集中一口气的阅读,这样也更容易方便做笔记和联想。
由于今天的时间有限,还有些方法没能分享到,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我私聊,或者是大家如果有什么其他的问题,我能够帮他支招的,也可以随时来问我。今天真的很谢谢大家,谢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