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生活日渐平淡,回忆慢慢成了习惯。过往的生活已在回忆中风轻云淡,寻根的情结却日渐浓重。犹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疑问常常搅扰我,让我寻根的心思终于有了实践的动力。
辽南在行政区域上包括辽宁的大连、丹东、鞍山和营口市。古时有“金复海盖,辽阳在外”的说法。
辽南是“东北四大古民族”(东夷、东胡、秽貊、肃慎族)之一东夷族的发祥地之一。《逸周书王会篇》记载:“青丘,狐九尾”中的“青丘”之地即是指辽南地区。夏商周时期即是辽南(青丘)的“夷文化”时期。“青丘文化”是夷文化的一个分支,从辽南境内各处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辽东半岛“巨石文化”石棚的遗存上看,夷文化有浓厚的神本主义色彩和开放的海洋性,夷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前身,后来融入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
原来白浅上神竟然是我的老乡!仙境般的青丘竟然是我的家乡!神话毕竟是神话,巨石文化却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这儿有个地名就叫石棚峪,它是因石棚而得名。石棚山上的石棚建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比石棚更早更有名的还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金牛山古人类遗址。
1974年以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对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进行多次发掘,除发现78种哺乳动物化石外,还发现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人类居住面和人类用火的痕迹。
1984年10月间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组织发掘出土距今26万年前,包括头骨在内的一批极为罕见又极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经科学鉴定,被命名为“金牛山人”,是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代表。
“金牛山人”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古人类发展、深化,人类的起源、分布;对研究猿人与智人阶段的体质特征及古地理、古气候等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1984年被列为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1988年金牛山古人类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我曾经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和同学结伴去的,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年青好奇心强,加之亲见有人进入半山的洞穴中就随后跟着进去了。现在回想记忆已经模糊,感觉里面曲曲弯弯的很长,不是太宽阔,有时需要俯身前行。洞中时有天井和外界相通,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至于有几个这样的天井已经记不清了。后来因为有些心虚就从另一个处于半山腰的洞口出来了。
第二次去是十多年前,一起去的有父母和包括儿子在内的三个孩子。因为带着孩子没敢冒险进洞,只是顺着石阶爬到山顶,站在缺乏艺术气息的金牛雕像前看绿野铺展,村舍倚卧,沈大铁路从山脚下延伸放射到无尽的远方。另一座辽南佛教名山——娘娘庙山就矗立在金牛山的西北方向,佛寺掩映在绿树山石间。因为有三位娘娘的传说让娘娘庙的香火旺盛,早在伪满洲国时就已有辽南各地的信众,或乘车马,或步行,于四月十八庙会时来敬香朝拜。
下山后又围着金牛山绕了一周,发现山脚下有个更大的洞口,正值盛夏,洞口却阴凉之气袭人,心生恐惧,未敢深入,不知通向何方。在金牛山遗址发掘处也仰头观望了一会儿,因为对考古知识一无所知,所以根本看不出门道,也就没了兴趣,带着儿子匆匆离开了。
金牛山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就建在金牛山下。印象中馆藏很丰富,展厅中最显眼的是重现金牛山古人生活场景的沙盘。现在回想起来自豪感更强!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也有家乡古人的贡献,他们也许就是神话传说中青丘的先人。远古时,这里应该是森林密布,水草风美,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品种丰富。金牛山做为一马平川中唯一的高地,又有天然洞穴可以遮风避雨,防止猛兽的袭击,当然会被金牛山人选为居住地。他们用简单的工具狩猎,围坐在不熄的篝火前分食猎捕和采集的食物,以顽强的生命进行着漫长的繁衍生息……
如今,辽南的历史演变成神话故事、风俗习惯、娱乐游戏……在山川,在河流,在村舍,在市井留下痕迹,引导我们去发现和探究。
战国后期燕据辽东,经历秦汉达五百年,此时辽南“由夷转汉、接轨中原”,修建了燕长城。两汉时期是辽南文化发展史的第一次黄金繁荣期:一、政治稳定,为历代稳定期最长的;二、水陆交通,与内地交往联系密切;三、内地居民的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四、汉学普及,东汉末期儒学兴盛,平原人王烈(后来熊岳城”王庭筠世家“先祖),山东学者管宁、太史慈、邴原、国渊等一大批学者纷纷携家眷浮海经沓津(今大连)至辽南讲学传经、结庐隐居,故后世称辽南为“管王之地”。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是汉末三国时著名的隐士。管宁年轻的时候和朋友邴原、华歆周游天下求学于各地。这三个人合称一条龙,龙头华歆、龙体邴原、龙尾管宁。
管宁和华歆割席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有描述,他在汉末浮海避乱至辽南,结庐山野,身体力行,种地开荒。讲授《诗经》《书经》诸课,教大家祭礼、仪表、礼让,受到百姓的尊敬。他旅居辽南三十多年,和同时期浮海而来的邴原、王烈等大儒一起让辽南成为礼仪之邦。
熊岳城现在归属于营口市鲅鱼圈区,原来是盖州市所辖的一个镇。历史上却比管辖它的营口市和盖州市有名。我父母的原籍就在熊岳,所以它也是我的故乡。
熊岳是一座文化古城,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代在今熊岳温泉建平郭城(土城),为平郭县治所。辽代时,城址移至今熊岳城,属卢州辖县,始建土城。建国前后,相继出土大量战国货币和生产工具,发现两座汉代墓群,尚存古城门遗址一座。
小时候,因为父母忙于生计,我们兄妹三人只能独自坐火车回老家走亲戚。记忆里从熊岳城站下了火车,向东北方向出了城一直往可以望见望儿山的方向走就不会迷路。父亲出生的村子在熊岳八景之馒首山和望儿山之间。馒首山离村子很近,小时候去姑姑家就从山下的路上走过。看着它圆圆的、黑黑的,虽然形状特殊,但在那时还是孩子的我眼里一点不起眼,当然不会有兴趣去仔细看。其实馒首山的历史真的很久。辽代建的石阶和半山的石刻见证了它的历史,相传山顶曾建过一座关公庙,可惜已经消失在漫长的岁月中。听说近些年在山下又重建了一座寺庙,香火旺盛,这让一度隐于田野中的馒首山再次热闹起来。最后借用清末贡生于华春的诗做为我对馒首山的怀念。
《馒首山》
天如笼屉地如锅,
柴在深山水在河。
万里云烟皆是气,
谁家蒸个大馍馍。
望儿山为退海之地,它原为海中的孤岛,山上海浪侵蚀的痕迹一圈圈的很明显,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传说古时一位母亲站在山顶守望坐船赶考未归的儿子,一天,一个月,一年……最后幻化成石,成为母爱的传说,传颂至今,山上藏式古塔就是母亲的化身,让古往今来的游子永记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以前听父亲讲,因为家离望儿山近,他小时候常去山下玩。有一次他独自在望儿山下玩时,看见远处有一条狗,就准备唤它来玩,却被一位路过的老者阻止了。他告诫父亲说那不是狗而是狼。父亲听后惊出一身汗,赶紧跑回家,再不敢独自一人去望儿山下玩了。父亲讲的平淡,我却听的心惊肉跳。是不是山上那位化石为塔的慈爱的母亲护佑了儿时的父亲呢?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隶属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建所最早的果树科研单位之一,其前身为日伪时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熊岳城苗圃,始建于1909年。
熊岳城最有名的特产就是苹果,小时候听母亲说熊岳的苹果是日本人由日本引种的。查资料确认妈妈说的没错。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方的苹果品种,并在日俄战争之后,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历史无法改变,苹果品种却不断更新。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国光、黄元帅、红玉已经被红富士、印度、寒富等新品种取而代之,但儿时味蕾的记忆让我更喜欢吃老品种的苹果。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后人往往将视线集中在魏、蜀、吴的兴衰成败,却忽视了发生在三者之外同样重要的历史。东汉帝国的东北边疆,曾出现过一个维持了五十多年的割据政权,因为由公孙氏家族世代掌握,并以汉辽东郡为中心,习惯上称为辽东公孙氏政权。这个政权一边在中原群雄如曹操、孙权之间巧妙周旋,在中原动荡的年代偏安了半个多世纪;一边称霸辽东,东拒高句丽,北抚夫余,南服韩、濊,空前强化了华夏文明在东北地区的影响。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奉命征辽东。围公孙度之孙公孙渊于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杀公孙渊父子于梁水(今辽宁太子河)之上。司马懿进入襄平后,斩杀辽东公卿百官、被俘的将官及十五岁以上参战的士兵七千余人。之后,司马懿还命人把尸体码在一起,用土封上示众,谓之“京观”。战后,司马懿“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将辽东的中原流民迁回原籍。
三国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因辽东城乱,“以辽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立新沓县以居徙民”(新沓县故地在今山东省淄川县境内)。
此后,华夏文明与辽南错过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