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综合医院就诊,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方式,诊断的病名都是躯体疾病名称,在这个诊断名称背后是临床疾病诊疗的理论支撑。
人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增减,疾病的表现和转归与心理因素有着必然的关系。
比如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吸烟很酷很有味道,这是对吸烟这件事的认知,抱着侥幸好奇的心理去尝试,总觉得什么肺炎、气管炎,这辈子都不会轮到自己!直到有一天你因咳嗽痰多入院,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你知道和自己吸烟有关,你认为不能再吸烟,这是你的认知,你想让自己恢复身体健康的动机促使你做出戒烟的决定,你的意志力支撑你坚持了一个月没有吸烟,戒烟成功。
同样一件事情,会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并直接影响最后的结果。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会有共同点,也会有个体不同的表现。总结一般特点如下: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疾病会让人对周围环境变得敏感,会担心别人会不会另眼相看,会不会因为疾病不愿和我来往?原来拼命去挣抢的金钱地位学历职称,在被确诊疾病的那一刻似乎都失去了光环,变得都不再重要了!
疾病直接导致了主观态度的改变。
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我们经常会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视而不见,比如我们的健康,比如我们身无残疾,比如每天的阳光和空气。当人生病后注意力会一下回到身体的感觉上,医生会问:你觉得哪里不舒服?什么感受?把你的注意力引导到具体部位具体感受的性质。身为患者也会对号入座,将注意力的视角缩小,放到自身的感觉知觉思维上。
3.情绪低落。这是多数患者的共同心理特点。疾病是一种负能量,它会偷走我们的自信,盗走我们的勇气,让我们失去力量,更加上对结果的不良预期,每个患者都是缘愁似个长。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医院每日以治疗为主,患者的活动区域变小,生活内容单一,有更多时间思考和回忆,由于情绪低落,回忆的一般是能量偏下的事件,治疗的时间过得较快,剩余的时间感觉变慢了,因为生活内容空洞单一。
5.精神偏离日常。生病前后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这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角色要转变。既往的生活方式面临重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人格等,都会发生改变。
这些情绪感受行为等体验表现,可以促进治疗,也可以成为阻挠治疗的绊脚石,所以临床工作中,将人的身体和心理纵横交错判断问题,在治疗过程中生理心理治疗并重,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