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不要执着于知道的知识,不要执着于固有的认知,不要执着于过往的经验,所以才能与时俱进,因为没有固执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去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里面有一个很厉害的法门叫做:通他物。
通他物有什么作用?
你能瞬间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词: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通他物”?
以其无我。也就是做到“无我”。
如何做到“无我”?
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
有人可能会问: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我用《道德经》里面的话去解释:
《道德经》: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浊与清之间,让水在产生新的生机?保持这个平衡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这里解释两个关键点:
1.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清为本,浊为支。清与浊又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要在浊与清,本与末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2.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里面的关键在于“不盈”。
什么是“盈”?
主要就是贪。
人因为贪才会要盈,也就是满。
满,就会走向一种极端、一种是失衡。
《道德经》有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好,我们再看文章开头的部分:
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故能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如何做到“去弊更新,以其无我,而通他物?”
不贪。
你不贪就能更好地做到“不执于知、不执于识、不执于故”。
所以,仔细感受一下,放下贪念,放下执着,放下自己的利益,是不是更容易做到“无我”?
好好感受,去践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