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说:“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树立自我美育意识,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最大程度地激活美育的作用,这也应该是学生自我美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植美于心 ,育德以行
素质教育的春风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拂面吹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高高的校墙上“德智体美劳”几个红彤彤的大字。新时代关于综合素质人才特征的界定,这五个字是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的答案。而在这五个大字中,“美”,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正如这个遍布美妙事物的世界,和我们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心灵。
幼时的我,以为“美”就是外在的长相和形态,再深一步理解,会认为是美术课或者美术教育;到了大学,倚仗着美学老师的悉心传授,才慢慢体味到这个被写进教育国策的“美”字,不仅仅是受众对于审美活动的感受或体会,更是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所说,当人在现实中无可奈何时,为求超脱而寻找慰藉的途径,而且是唤起康德惊奇和敬畏的“道德的象征”——“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美育”是沟通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一座桥梁。国内提倡美育教育的第一人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经过近百年的教育实践,这一论述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已然获得验证,“美”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发崇高,而美育也已经渗透入终身教育的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追溯:美育的前世和传统“礼乐”
在中国,“美育”作为概念被明确地论证、提倡并广泛付诸应用是在近代。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传统,美育其实一直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阐述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清“美育”的本质,并通过“古为今用”、创新延展,更好地在大学教育中推行美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被古人推崇的元素几乎可以涵盖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如此看来,先贤其实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个体发展的蓝本,那么作为承载美育发展的“前世”,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定义美育的呢?
“六艺”中的“乐”,是可以直接对应到美育这一概念的。古人在音乐、诗歌以及其它艺术科目的教育中不断得到熏陶,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也同时扩展出更多了解世界、探索社会发展的视角。美育不仅能够让个体的发展更加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完成艺术素养积累的过程中,升华思想、磨炼意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古人讲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很好地将外在声音与个体内在的情感进行关照比对,通过对生物学意义的“声”进行规范,就有了“乐”这一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念,再与传统的“礼”相结合,也就在艺术教育之外具备了“美育”的功能。美育功能的发挥,就是要让人把内心的声音转化成符合“礼乐”的社会规范,并且通过适当的表达让社会接受。简单来说,“礼”和“乐”的结合,就是美育发挥作用的过程,而合乎“礼乐文化”,就是美育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乐”而缺乏“礼”,对比现代,则相当于只有艺术教育而没有美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对社会的规范价值;而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乐”,那么则相当于只有枯燥的科学技术的教育,而美的教育同样缺位。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美育的内涵。
展望:美育的今生和现代“德行”
对于当今教育来说,美育很大程度上是对“礼乐”思想的一种创造性传承。在大学教育中,它发挥着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基本素养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内心,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美育对大学生内心的调和,在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长期在严格的外部约束和控制中学习和成长,我们的教育又对美育缺乏重视,审美缺位的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
学生成长过程中过度的知识灌输和纪律意识挤占了本应属于美育的地位。即使部分学校和家长为孩子创造了接触艺术教育的机会,但往往也是重技术而轻品鉴。所以到了大学阶段,美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在进入大学、暂时挣脱各种“枷锁”之后,美育可以发挥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作用。 美育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养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洗涤,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最终达到调整大学生情绪、疏导大学生情感的目的,让学生在大学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从而实现学生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共处。这也是高校进行美育教育的崇高目标。
挖掘: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开展自我审美教育呢?首先要树立主动发现美的意识,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随着社会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这要求我们在激活自我审美意识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差异与共性,消除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隔阂”。一方面,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接纳外来先进文化。
学会发现美之后,下一步就要做的就是真正体验美。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我们大多数学生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之中,对美育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美育只是走过场,甚至漠视美育,无法对美形成深刻感受。因此,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可触及的美育课程或实践中,让自己真正在美育中获益,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对美的体验,去传递文化,去传承大美。
要做到让自己体验美,首先要给自己额外树立一套美育评价体系,增加对自己美的需求和标准,将审美和人文素养评价摆到重要位置。与此同时,积极参加美育课程,广泛体验丰富多彩的美育形式,从不同角度满足自己的美育需求。从以上这两点出发,可以使自己在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真正体验美育给个人带来的提升和改变。
如果说发现美和体验美是引导青年学生在美育方面“入门”的钥匙;那么创造美则是对我们个人后期发展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美育的真正功能,应该是创造美。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与美育相关的社会实践的作用。
美育对于从应试教育中走来的大学生来说,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如何让“补”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是需要学生和高校共同摸索、探讨的课题。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并行的方式,树立自我美育意识,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最大程度地激活美育的作用,这也应该是学生自我美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