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细长”中淬炼过硬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常、细、长绝非割裂,而是“三位一体”的治理哲学。抓常是根基,让作风融入血脉;抓细是利器,让腐败无处遁形;抓长是保障,让清廉世代传承。这三个字,既是方法论,更是实践论——它要求我们以“钉钉子精神”凿透形式主义顽石,用“微创手术”根治官僚主义沉疴。当前,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三抓”恰似三把钥匙,解锁党群连心、实干兴邦的新境界。
破立并举,让好作风融入日常血脉。抓常,就是经常抓、见常态。作风建设,重在经常,必须常常抓。浙江省委二十年前出台的“十项规定”,从精简会议到简化接待,将作风要求融入日常公务“毛细血管”,率先立起“行为标尺”。如今衍生出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让干部“进农户、到田头、听民声”成为常态,这正是“抓常”的鲜活注脚。杭州市海盐县通元镇创新“微信群服务小组”,村干部24小时响应民生诉求。作风的“常青树”,终需扎根于“群众有事随时说、干部立马办”的土壤。作风问题抓一抓就好些,放一放就松下来。唯有日日勤拂拭,方能不染尘。党员干部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才能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做到管事就要管人,管人就要管思想、管作风。
见微知著,针尖上雕琢治理绣花功。抓细,就是深入抓、见实招。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若浮于表面,终成无根之木,要从“小切口”破“大痼疾”。杭州整治“西湖会所歪风”,关停30家高档场所“还湖于民”;上海市的垃圾分类治理通过建立“科技+制度+人文”三维体系,使垃圾分类准确率从39%跃升至98%,印证“细节之处见真章”,让制度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作风之“细”,正是精准对接民需的“坐标轴”。实践启示我们,啃硬骨头需从易到难,积小胜为大胜。作风建设尤是如此。“春江水暖鸭先知”,老百姓体会最深。抓住了问题也就抓住了具体。党员干部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只有从细节入手,从送节礼、送月饼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入手,从抓办公用房、出差餐饮等问题发力,从违规吃喝顽疾集中整治,才能抓住问题、抓住具体,积小胜为大胜,推动纠“四风”、树新风不断向基层延伸。
机制固本,激活作风建设永续动能。抓长,就是持久抓、见长效。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是没有抓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绳锯可断木,滴水能穿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唯有“反复抓、抓反复,深入抓、持久抓”,方能避免“雨过地皮湿”,让清风正气渗入骨髓。制度如堤,堵住“温水煮青蛙”的缝隙。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法规制度真正起到防火墙的作用。抓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似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建立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必须长抓、抓长,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