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好评来自于它对国人情怀的有力撩拨,那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伤痛过往,掺杂了美丽与残忍,所以引来老兵致敬和电影散场后久久不愿离去的人。显然他们是电影中所要呈现的事件亲历者,这让电影不再悬空,而是结实落了地。
因为审查制度的侵扰,中国电影一直停留在假大空的宏大叙事中,关注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冯小刚这次做了很好的尝试,那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平头百姓,也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当兵时的影子,这样的艺术形式显然更有带入感,也更有传播力,这当然是个令人欣喜的好现象。
与此同时,我觉得父亲更应该看这部电影,因为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因为那个时代的因素,甚至命运出现重大转折。
父亲当铁道兵七年,过山凿洞,遇水搭桥,算是有为上进的年轻人。当上级要给他转志愿兵,完成鲤鱼跳龙的家族梦想时,上边的一纸命令,却让他这个代理排长和他的部队开进老挝,预备从老挝北上攻打越南…
父亲最终没能参加越战!
我听到的零星说法是,父亲在老挝多次收到“娘病重,速归”电报,等他回来时却发现爷爷怕他上战场被打死,给设了个局,之后他被爷爷捆住,不让他再回部队……
我觉得这事充满戏剧性,也有些牵强。不过结合现实,对于连生四个千金,四十六岁才有男丁的爷爷把父亲当成宝并不为过,毕竟农人意识里,家族血脉延续可能远甚于国家利益需求。
但父亲的人生却被改写。之后的若干年直到须发半白,他在村里任着民兵连长、村主任如鸿毛轻巧的职,现世安稳的完成结婚生子的寻常步骤。
虽然村里人对父亲的评价大都是积极正面,但我对父亲却没有多少好感。他的暴躁脾气来的如此之快,然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变成和颜悦色,这让人难以琢磨。
我妈对我父亲最大的埋怨是他不会农活,“都是当兵太久了,养尊处优惯出来的毛病。”父亲对这些不予置评,去年国庆节他告诉我说,以后每年都可以领到六千多在老挝的备战补贴了。
去年在一次饭桌上偶然碰到父亲的一个战友,他说四个老乡战友里我们三个是文盲,只有你爸初中毕业当了代理排长,后来离开部队着实可惜呀……他并说在县城生活的战友几次聚会邀请父亲参加,父亲一次都没来。
吴晓波在思想跨年中说每个青年都有成就自我的机会,其实这话有点扯。对于手无寸长的百姓,除了考学当兵闹革命,已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光耀门庭的。尤其在国家可以轻松驾驭你人生的年代,个体更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芳华电影最后,小荷问刘峰过得好不好,刘峰答那要看跟谁比,跟好的比是不好,跟地下沉睡多年的兄弟比是过的好……这撕碎人心的问答,是低到尘埃里的沧桑和悲凉。
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父亲,以及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衣衫褴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