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机会来临时
7月的某个周六下午2点,伴着炙热的太阳,我去参加一个社群的活动。在茶歇时,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到了理财的话题,“复利”引起了小伙伴们的兴趣。活动结束后,另一个社群付费邀请我去分享。机会来得太突然,“懵逼”就是我的状态,我完全不知道要怎么做,因为就理财的知识我会用,并且提供一对一的咨询,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面对一群人分享。。。。。。
二、怎样的姿态迎接机会
从容不迫
从容不迫其实包含着2条路径。
(一)路径一:找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理财是很个性化的东西,我平时一对一的内容要怎么分享给一群人呢?嗯,那就设置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分享。案例哪里找,好像在哪见过一个很不错的案例,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怎么办?好吧,自己建立一个案例。这样,大致上问题是解决了。这样就完了吗?
NO!需要反思。我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分享的问题,一个机会的问题了。
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以上问题?
我的学习现状:有了需求或是因为兴趣进行学习,学习时做一些笔记,然后就开始运用。有哪些问题呢?
——知识没有及时保存。
——还有吗?
——好像没有了,但是真的没有其他问题了吗?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帮我厘清了问题。
非常重要的几个概念
(1)混淆了数据、信息、知识
39°c——当它孤立存在时,在没有赋予环境时,是没有意义的。当有了“冬天,从一个2岁男孩身上测得”,这个数据就成了一个信息——2岁男孩体温39°c。
“正常体温为36.9-37.5°c,超过39°c为高热。必须马上服降温药或是马上送医就诊。”,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知识。我们根据知识判断“男孩体温39°c”是应该服药或就医的。
在我没有听@易仁永澄老师的《如何把握一个规律,快速成为知识管理达人》之前,它就是在朝夕日历上的一个日程提醒,是一个数据。当我听了里面的内容,我得到了知识管理要“以输出为导向”这个信息。那么从中我获得了哪些知识呢:@易仁永澄老师的分享结构,先明确了这次分享的目标,然后根据自身学习经历阐述知识管理的痛点,进而引出规律,再结合案例说明等等;还有联系老师所讲的内容我确定了自己现在是以输出为导向——定位,我应该以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下朝目标推进。
关于数据、信息、知识概念的厘清,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习不够深入。学习的程度只停留在信息,没有内化成为知识。因此我最近看了许多书,做了很多笔记,也只是掌握了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经过内化,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而运用才会成为我的能力、我的知识。
在当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你掌握再多的信息,没有内化,它们也只是信息,它们不会成为你的知识、你的能力。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你的知识需要管理》
就读书来而言,书本上的知识是显性知识,通过阅读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我们将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形成读后感就成了显性知识。我们根据读后产生的隐性知识和读后感去行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一些独特的经验又成了隐性知识。如果我们将这独特的隐性知识记录下来形成显性知识,及时分享出去,这有可能形成我们的独特的竞争力。
通过以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再结合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应该是这样的:
根据根据我们的目的和目标确定学习方向,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及时保存知识,将知识共享出去,再运用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进而创新知识这样的循环中。这就是第二条路径——知识管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