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战国初年,魏国强大的时候,即使没有灭掉秦国的想法,恐怕也有占领关中的企图,但是诸侯列国和秦国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呀!
春秋魏国在魏文侯魏斯在位时期,国力强盛,攻占河西之地。魏国依靠三晋同盟之力,国力达到鼎盛。
魏国在国力鼎盛的时候,为何没有趁秦国虚弱,一举灭掉秦国,解除后顾之忧呢?核心原因是,魏武侯继位后,魏国国策的转变,内外矛盾令魏国失去扩张的良机。
机会稍纵即逝,秦国也很快从任人宰割的局面恢复过来,魏国失去灭秦的机会!
魏国侵夺河西,是晋国收复故土的传统思维
春秋早期,秦晋两国在河西之地并不接壤,河西高原上有一个小国,名叫少梁国,这个国家在很多电影中出现,但是位置和时间大部分都不对,比如刘德华的“墨攻”,成龙的“大兵小将”。
在秦国、晋国等国疯狂扩张的时候,秦国灭掉了少梁国,但秦国并没有把这块战略价值不高的土地当回事。
没过多久,晋国进兵河西迅速吞并河西之地,在此筑城防守,同时不断向北扩张,势力延伸到了河套地区,拥有北地、上郡。
秦国猛然发现,自己这为晋国做了一锅好饭,突然醒悟过来,河西对称霸中原没啥用,但晋国用限制自己一来一个准,如同一把尖刀顶在自己的心窝上,河西之地就成了秦国历代垂涎的土地了,也成为秦晋攻伐的关键了。
不过晋国扩张的好景不长,晋献公因为废太子申生,国内出现储位之争。秦穆公以送公子夷吾回国争国君之位为条件,要求把河西割让给秦国。
晋惠公满口答应,但是一回国就不认了,后来多次对秦国背信,趁秦国灾荒攻打秦国。但是被秦国胖揍一顿,晋惠公还被俘虏了,秦国趁此机会逼迫晋国割让河西之地。
秦国和晋国在河西结下难解难分的冤仇,之后一百多年,晋国的目光都在中原地区,无暇西顾。三家分晋后,不久魏斯出任晋国执政,加强三晋联盟,势力膨胀的三晋急需找人干仗,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作为执政的魏文侯,为了魏国的地位,首先将目标锁定为西方的秦国,在公子击和吴起的两次攻伐下,彻底占领河西之地。
其实从攻占河西后,以魏国为首的三晋,就把目光投向了中原,最为两百年霸主的晋国,他们可能并没有把西方的秦国当回事。
夺回河西可能一方面是保持进攻态势,解除秦国对三晋的背后骚扰,另一方面,秦晋之好成烟云,作为霸主怎么能有割地的历史呢,尤其是河西距离魏氏的封地这么近。
魏武侯用人不当,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国力从顶峰开始衰落
公元前409年,魏军在吴起的率领下,全取河西之地,建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吴起出任西河郡守。
吴起在西河郡,大力推进西河学派发展,改革魏国军制,创建魏武卒制度,魏武卒巅峰达五万兵力,战力强盛,同时修筑河西防御体系,抵御秦国。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发兵五十万,企图夺回河西之地,与吴起率领的五万魏武卒、五百乘战车、三千骑兵在阴晋展开大战。
两军交战,吴起率领装备精良的魏军,猛攻装备简陋的秦军,秦军迅速陷入混乱,被魏武卒多次反复击穿阵型。
秦国精锐的数千轻车部队,还没有摆好阵势,投入战斗,秦国大军就溃败了,被自己的步兵冲得七零八落。
阴晋之战后不久,在吴起准备再度起兵,攻打秦国时,魏国内部出现了相位之争。魏国贵族出身的公叔痤,通过设计吴起,登上相位,令魏武侯逐渐疏远吴起,吴起害怕被杀,逃到了楚国。
魏国能从一个在晋国内部都是二流角色的势力,成长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根本原因在于魏武侯改变了魏文侯时期,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环境。
但是魏武侯继位后,却改变了这种政策,开始回到了任人唯亲、任人唯贵的春秋老路上。因为大量贵族出身,能力不行,内斗一流的货色在朝堂出现,吴起这些出身一般,能力强悍的人才都被挤走了,从此魏国的霸业从顶峰就开始衰落了。
三晋联盟的瓦解,魏国陷入内外交困的战争泥潭
首先,晋国的春秋霸业是以入主中原为主的,从晋国分裂的赵、魏、韩三国都想逐鹿中原。但是由于三家分割晋国领土时,魏国和韩国更加靠近中原,赵国处于山西和河北北部,距离中原较远。
三晋联盟在中原与楚国、齐国交锋,屡战屡胜,问题是好处都让韩国和魏国获得了,赵国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当时定都晋阳的赵国很着急,就想把都城迁到靠近中原的地方去。
但是赵国曾经是三晋的老大呀,魏斯好不容易挤掉赵国,把魏国带到老大,自然不愿意看到赵国再度强大,那魏国不尴尬了。
于是魏文侯、魏武侯两代国君总是明着暗着打压赵国,阻挠赵国迁都分享中原的利益,这样三晋内部就有不和谐的声音。
不久赵国不惜与魏国撕破脸,直接迁都邯郸,管你反对不反对,老子干就完了。魏武侯也是暴脾气,老子不惯你这坏毛病,正好赶上赵国公子朝反对迁都,与赵成侯争夺君位,魏武侯果断出兵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结果公子朝战败了,魏武侯愿望落空,赵国也不跟魏国玩了。
魏国老欺负别人,自己也有遭遇的时候,魏武侯去世后,他的儿子魏惠王即位,但是这没完,赵国、韩国有样学样,支持另一个儿子公子仲绶与魏惠王争位,两国联军在浊泽之战打败魏军。
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眼看魏惠王朝不保夕了,但是赵国、韩国意见相左。结果任性的韩国连夜撤走了,赵国无力独自对抗魏国,也撤走了。
到这个时候,三晋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保持着联盟的关系,但是内部争夺异常激烈,同时齐、楚等国不断在外部威胁,魏国已经陷入内外交困中了。
秦献公即位,力图改革,强大秦国
阴晋之战后,魏国没有抓住机会攻灭秦国,很快秦国就让魏国失去欺负他的资本了。战后五年,秦国人杀死秦出公,迎立赢师隰为国君,是为秦献公。
流亡魏国二十九年的秦献公即位后,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迁都栎阳,拜托奴隶主控制。扩大商业活动、抽取营业税,编制什伍户籍制、实行连坐维护治安,推广县制、加强国君权力。
秦献公的励精图治,埋头改革的政策,让秦国国力逐渐强大,军队的战斗力也提升得很快。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秦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西垂弱国了。
公元前364年,率领秦军攻打魏国,以夺回河西失地为目标,一直打过黄河,深入到了魏国河东的石门腹地,斩首魏军六万人,这是秦国前所未有的胜利。
从此以后,天下再也不敢小看秦国,魏国更是已经没有能力灭秦国了!总体来说,魏国失去灭亡秦国的机会,这是魏国的整体国策决定,他们的目标一直都是继承晋国霸业,称霸中原,为此三晋陷入长期内耗中,魏国、韩国相继失去强大的机会。
其实这也是三家分晋带来的必然恶果,回想晋国四卿的争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残局。
赵、魏、韩三家的战略眼光给智瑶提鞋都不配,但是他们却获胜了,找谁说理去。
晋国霸业的精髓从来都不是一头扎进中原而不能自拔,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却乐此不彼,自以为继承了晋国的传统。
晋国从河东一隅,吞并四周列国和戎狄,地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是以先吞并周边,强大自己,再图霸业的战略布局。
三晋没有一个有这样的布局和头脑,却妄图染指中原,一步步被耗尽国力,被秦国灭亡,但凡有一个有智瑶的眼界岂能让秦国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