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出一片天18
和 而 不 同
民国一位地理学家在腾冲与黑河间拉出一条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后来以他命名为“胡焕庸线”,腾冲是南端的起点,但知道和顺古镇还是因为早年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住在古镇里的好处,你可以早点起来溜达,感受一下游客大军来前的宁静。初冬的腾冲早晨有些清凉,回去停车场取点东西,发现车窗上覆着薄薄的冰霜,从孟加拉湾吹来的太平洲西南季风,被绵长的高黎贡山脉完美包圆,把温暖留给了腾冲,我想这种低温已是他们的极点。
一条缓慢东西向的溪流形成湿地与河湾,和顺古镇附着它的南边延展开来,隔不远就有一个洗衣亭,如今的人们还在使用。河里的一群鸭子玩着溯溪,时不时把嘴探入水中,帮忙梳理随波摆动着的水草长发。
横卧于水面的古树与远处的白墙、雕檐映衬于水中,把这一刻瞬息带回江南。
离溪流最近的一条主路,是早期商号的铺面或祠堂,隔不远就有一条间中的巷子,往里探就是居住人家,他们的祖上大都是戍边的将士。
民宿的旁边就是寸氏宗祠,祠堂大门中西合璧,圆拱门上石刻雕花裹着“源远流长”,寸氏一脉据说子孙已逾二十万,遍布世界各地,大多从事商业,门口的两头狮子刚刚批上红装,新的一年宏运起始。
腾冲作为西南古道“丝绸之路”通往缅、印的一个边陲小镇,经商过程自然引入异域文化,与戍边带来的中原文化共同交融生根发芽,长此以往,形成独特的和顺现象。
耕 读 传 家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家家户户“晴耕雨读”,以前的祠堂大多是各宗族的学堂,从家家户户的楹联与牌匾就可以得知当地文风浓厚。
1928年,和顺华侨捐建乡村图书馆,典藏古籍文献,建馆十周年胡适提匾,近代文人多留墨宝,青年外出读书,回馈乡里,用新思潮滋养一方。从一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老照片就可以看出和顺学子的学习气象。
走 夷 方
“夷方”指的是缅甸、印度、泰国等南亚国家,和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顺着古道,男儿外出经商,时间久远,慢慢成了侨乡,“走夷方”需要勇气,需要胆色,不仅能带来财富,也练出“九戒”思维。
民 风 淳 朴
走在小镇里吃一碗本地豌豆粉捞饵丝,加上花椒、辣椒、芝麻油、生蒜、酸梅,边吃边听阿姨给你讲些赌石轶事。
偶尔经过的一些铺头,上面的广告语或粉笔字,总让你心头一乐或一热。
六百年来,和顺人在与其它民族、东南亚、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宗祠、民俗、华侨文化,他们始终遵循着开放包容,和而不同。
END / 未完 | 待续
【图片版权声明】本文图片来源如无特别声明,均为鱼骨头拍摄。
#休学#教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