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人生周期和风险谈保险都是扯淡
导读:保险是用来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工具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今天先来聊聊人生的问题,再看如何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聊保险收益这事有多不靠谱。
一 人生与角色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调侃,更是一个饱含深意的比喻。人在一生中会拥有很多个角色,而人生是否成功,就取决于对每个角色的饰演是否精彩。
人生阶段与角色
按照人生的角色转变和戏份多少,我把人生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未成年期、单身期、已婚青年期、已婚中年期和退休老年期。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到不同的人生阶段,家庭角色也随之变化。
未成年期和单身期:单纯的儿女角色。
已婚青年期:既是儿女又是父母的角色。
已婚中年期:在儿女和父母基础上再增加岳父岳母或者公公婆婆的角色。
退休老年期:是父母也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角色。
总结下来,人的一生要扮演大概4种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它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已婚青年和已婚中年阶段的角色最多,相应的家庭责任也是最多的人生阶段。
二 风险与转移
四个字概括人生风险
曾经是建筑工人出身的歌手阿杜,在看透了生命这东西之后总结了四个字:坚持到底!我想如果没有成为歌手,他总结的四个字应该是:“工伤保险”吧?!
说起人生的风险,其实也就四个字:生老病死。当然,风险这个词太抽象了,我们还是换成钱来说吧,毕竟“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生:日常生活开支的钱从哪来?
老:养老金从哪来?
病:医药费从哪来?
死:人没了,房贷车贷谁来还?老婆孩子谁来养?
当然,还有一种更糟的情况是伤残,虽然人还在,但也不能在工作了,而且医疗康复费用还超高,这钱又从哪来?
总结一下:
生和老关注的重点在于现金流稳不稳,用“养老”代表;
病肯定要用“疾病”来代表;
死分两类,一类和残一样,属于意外突发,可以用意外来代表;
另外一类就是“人活百岁终有一死”,可以用死亡来代表。
那么风险就分为了四类:意外、疾病、死亡、养老。
意外风险
是非本意的、非疾病的、突发的、外在的,应优先进行转移的风险。不同人生阶段意外的发生概率差不多,灾难不会看你年轻就绕着你走,所以不同时期意外风险转移顺序都排在前面。
疾病风险
主要指重大疾病的风险,对生活质量和家庭财务安全的影响都较大,其风险转移的顺序应优先于死亡风险。疾病风险的发生概率整体呈现单边上涨的趋势,40岁前变化较小,40岁后上升幅度逐渐变大,死亡风险的发生概率也呈现上涨趋势。以行业公布的25种重大疾病的发生率表为基础,形成示意图如下。
养老风险
主要是指如何解决退休之后还能继续有钱花的问题,持续、稳定、充裕的养老金是老年品质生活的必要条件,需要在已婚青年期或已婚中年期进行事先安排,用内行话叫:进行跨期价值交换。
死亡风险
人生都会走到尽头,走后会留给后人两个问题:遗产和债务,所谓留爱不留债,债务风险需要安排补偿机制;而遗产的分配与传承更需要智慧做提前的安排,毕竟因为纷争遗产造成家庭不和睦是逝者最不愿看到的。
这四类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在不同阶段发生的概率都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我们要规避它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意外>疾病>死亡>养老
当然,在特定时期顺序会有所调整,比如退休老年期,意外风险让位于疾病风险,毕竟到了这个岁数,还在玩滑板的大爷可以说相当少了。
再比如已婚中年期,死亡风险让位于养老风险,因为时间未必能造就一位伟人,但它注定会造就一位老人。本山大叔也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人生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还活着,钱没了。
风险转移工具
开篇提到了,保险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转移风险,根据前文总结的四大风险,简单介绍一下相应的风险转移工具。
意外险:转移因意外导致的残疾或死亡的风险。从意外发生的环境可以细分出很多细类,如公共交通工具意外(包括火车、轮船、大巴等)、航空意外、自驾车意外等等,保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意外险虽然不能阻止意外发生,但可以降低意外发生后的财产损失。毕竟欠银行的车贷、房贷不会因为谁发生了意外就会被银行豁免掉。
重疾险:转移因重大疾病造成的因药费和收入损失的风险。它属于健康险的一种,只要你得了病,不管花多少钱治,都得照着保额赔你。即便已经拥有社保医疗,重疾险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配置,因为一旦罹患重大疾病,需要长期修养,收入损失不可避免,而且若想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救治,往往社保医疗是不能给予报销的。
重疾险一般会给出一个重大疾病的清单,罹患清单中的任一种疾病满足赔付条件即可获得赔付。目前主流产品形态是“轻症+重疾”。下图是目前重疾市场很有竞争力的一款产品,加入了“中症”。
医疗险:转移疾病造成的医疗费用风险。健康险的一种,不过它花多少钱赔多少钱,是损失补偿性质的保险。例如时下风靡的百万医疗险,门诊或者住院,实际花费的一笔钱,医疗险会根据免赔额、给付比例和给付上限进行赔付,即便使用医保以外的药品和治疗项目,也不会让你有烧钱的感觉。
年金险:转移专款不能专用的风险。这类产品属于纯粹的现金流安排,比如养老年金用于补充退休后收入减少,利用跨期价值交换提高生活品质,养老年金属于年金险比较简单的应用,根据年金险的特性,其用途十分广泛,在之后的推文里我将着重介绍年金险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转移生后债务和遗产的风险。保死不保生,两者的差异是定期寿险约定一个期限,比如30年或保至80岁,在这个阶段你挂了才赔付;终身寿险则保障终身;寿险和年金险一样,可以结合场景派生出多种用途,之后再详细介绍。
三 角色与责任
转移风险 承担责任
结合生命周期和风险示意图,我们看到人生角色最复杂、责任最重大的阶段,是在已婚青年和已婚中年期,这个阶段也是最需要规避转移风险的阶段。
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总结出以下特点:“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夫妻二人,努力奔跑”。应该如何转移这个时期的家庭风险呢?
四老:风险转移优先级为疾病>意外>养老>死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上了,可选择的产品有限
(1)疾病,重疾险已不可取,大概率会产生保费倒挂,即交的保费大于赔付金额。可以考虑防癌险,转移恶性肿瘤的风险。走免体检的方式购买可能只能购入10万保额,可以考虑多家平台选购;另外可以考虑配置时下风靡的百万医疗险作为补充(但承保条件比较严格,一般”三高人群“会被拒保);
(2)意外,包含意外残疾、意外身故的产品都可以选购,单个责任或两个责任的组合均可,这种不会有太多的年龄歧视;
(3)养老,可以考虑按月给付型的养老年金,给予老人确定的养老金补充。
(4)死亡,定期寿险或终身寿险均可,通过指定受益人进行定向定额的传承,免得节外生枝,也为未来节税做一定安排。看见了吧,这时候主要是应用场景需要(比如如何把资产只传给女儿,永远不进入女婿的口袋),而不是财务需要。
夫妻二人:风险转移优先级为意外>疾病>死亡>养老。夫妻二人是家庭财富的发动机,所以要重点转移这两个人身上的风险,风险的额度可以通过他们的家庭责任来测算:房贷、车贷、子女教育、父母赡养、未来自己养老等花费。
(1)意外,普通的包含意外残疾、意外身故的产品,同时考虑根据自己的出行安排选购高保额专项意外险,如平常自驾车上班可以考虑含较高保额自驾车意外的产品,如经常飞来飞去的空中飞人可以考虑含较高保额航空意外的产品;
(2)疾病,重疾险当仁不让,重中之重。同时配合百万医疗险,一个负责医疗费用,一个补偿收入损失,重疾额度一般设定为年收入的5倍左右。
(3)死亡,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都可以考虑,定期寿险价格相对较低,定期寿险的年限和保额由夫妻二人需要面对房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等家庭责任来定。
(4)养老,实际操作中,养老建议通过保险和其他投资产品组合实现,保险做底仓。一部分资金放在保险里确实更安全的,另一部分可以适当追求高收益。选购的时候注意三点:
第一,考虑形态上在55岁以后才开始给付年金的产品(为了管住手,不乱用)
第二,养老金最好以按月给付为优,以每月或者足额补充为优。
第二,计算下内部收益率(IRR),IRR不低于3%才购入,目前收益不错的产品IRR有4.025%。
一小(两小):风险转移优先级为意外>疾病>死亡。小孩子都有熊孩子阶段,所以意外是配置重点,身故保障有一定限额,以前是10万,2016年开始,小于10岁的可以到20万元,满10岁但不满18岁可以到50万。监管也是用心良苦,主要是害怕有一类人渣父母残杀儿童。
(1)意外,熊孩子必备,意外残疾、意外烧烫伤、意外身故都属于可选择范围;
(2)疾病,重疾险的选购与大人相似;
(3)死亡,该部分主要是对家庭前期投入的一定补偿,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花费还是蛮大的。考虑定期寿险,孩子的路还长,后面主要看他自己。
至此,一个家庭的基本风险算是转移的差不多了,而风险转移的核心逻辑就是转移家庭责任承担者的人身风险,对冲可能会遭受的财产损失。最后,跟选购保险的朋友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从险出发,以保落地是配置保险的思路,保险作为金融工具的一种,它不是收益最高的,但是最不可被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