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学会利用六大因素分析把一天按时间顺序划分时间段并合理安排日常事务。
图书介绍:FAB法,《哪有没时间这回事》
F:这是一本从培养习惯的角度进行时间管理的书籍。作者纪元;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9年教育培训,8年时间管理实践经验。在这本书里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很多落地可行的培养习惯及时间管理的方法。
A:和其它时间管理的书籍相比较,作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他告诉我们时间碎了没有关系,我们自己也跟着碎;我们要告别时间管理,用多线程处理任务;扔掉时间表,规划最符合自己身心舒适度的时间段;放弃优先级,用最短的时间搞定最难的问题。
B:想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事情想做但从未去做,即使做了也没坚持下来;总感觉自己很忙碌,却想不起来到底干了什么;大量的时间被别人占用,剩下的时间被自己浪费;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缺乏锻炼,没空学习,做事效率低。。。如果有可能你已经患了“碎片化时代综合征”。怎么治呢?这本书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R】请大家阅读片段:我今天要分享的片段是通过把一天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来合理安排日常事务。
【I】有举例,有预防异议
不知道读者各位有没有做日计划的习惯?你的日计划执行的怎么样,体验好不好?待会我们可以用片段中的方法来做一下日常事务安排,然后对比一下和平时自己做的日计划有什么不同。作者的建议是在做一天的安排的时候,最好是根据一天的顺序来划分时间段,而不要写具体的时间点。比如说只分上午,下午和晚上。而不是7点做什么,8点做什么。有的人可能觉得只分时间段会不会太宽泛了,执行起来没有效率呢?而事实上研究表明,严格的时间表是超人才能用的方法,一般的人规划的越细致就越难以执行。因为你把事情放入严苛的时间表之后,缺乏弹性空间,一旦有干扰,哪怕只是用几分钟接了个意外电话都会把整个表的计划打乱。即使到最后任务都完成了,可能也会由于与最开始的计划期待不符,而产生一些挫败感。所以作者的建议是划分具体弹性空间的时间段。时间段也不是随意划分的,而是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这6个要素确定。同时这6个要素也决定了哪个时间段适合做哪些事,不适合做哪些事。比如说早上8-10点在办公室,我适合做些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司不打卡,我同事一般来的都比较晚。我们来根据6大要素分析一下。
时间:8am-10am
地点:办公室
物品:有电脑有网络有书有文具
环境:办公室场所,没有其他人,比较安静
他人:同事一般10点以后来,没有打扰
身心状态:精力充沛,效率高
分析之后发现这是我一天中最好的时光,精力充沛,没有干扰,适合做一些需要深度思考,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再看一下我日常要做的事务,有学英语,听会计的课程,写工作报告,联系客户,跑步,亲子阅读,写作。分析之后呢,我觉得学英语,听会计课程都可以放在这个时间段来做。
【A2】使用分布催化的方法,让学习者更容易联想到特定情境,从而加工和规划出自己的具体应用,小组分享。
分步催化1:现在回想一下那一个时刻,你感觉自己有好多事想做,却丝毫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来安排,很焦虑。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第一步:在便签纸上写一下自己的日常事务。列出每天都做的事以及每周会做两三次的事情。不光是已经在做的,还可以列出一些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你每天相对固定的必须会做的事。
第二步: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自己6大要素,把你的一天按时间顺序划分时间段;
分步催化2:小组讨论分享:2人一组,一个是求助者一个是咨询师,两个人一起根据6大要素来分析每个时间段适合做哪些事情;然后把你的日常事务填在时间段里,形成一个日常事务安排清单。
有人想分享一下你的新日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