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吴导发给我一篇文章—— 《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自我投资》,文章说,如果一个人30岁以后都还只是工资收入,那这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失败的,工资只代表过去,个人品牌才是职场未来。言下之意,建议我多写作,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坦白说,有这么一个目标感超强的导师还真是一件蛮幸运的事,时刻鼓励、推动、鞭笞着前进,从不苦口婆心,但是总能在关键时刻说几句关键的话,让你想退的时候又有勇气前行,开始纠结的时候拉你看大局,松懈的时候开始振作,嘚瑟的时候又不忘危机。
于是,在她孜孜不倦地询问“你什么时候考试”中,我终于下决心把名给报了,趁美国度假期间,把考试给考了。看到试题的那一刻,才觉得真应该早点考,题目出得太有水平了!后来浏览ICF网站才知道原来这些题全部是ICF里有经验的教练们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编写的题目。3个小时的时间,遨游在这些教练情景中,如同酣畅淋漓地打了一场球。坦白说,考完试,我感觉对教练的整体认识深了一层。
昨天下午,吴导问我,你拿到证书了吗?提醒我去查查,我这才去邮箱里查,发现原来在6月30日证书就已经静静地在邮箱里了,而我居然没想起来去查一下。
面对这张证书,回首那100多个小时的一对一教练,238个小时的课程,多少次参加小组会议,多少次作为学习教练去听录音,去点评,去给回应,多少次有机会生命影响生命,突然感觉这两年过得还是很充实的,也感受到自己很多成长,这纸证书也算一个回顾检视。于是决定尝试用最近很火的这个简书,把我的ACC之旅心得作为简书的开篇,毕竟人生本来就需要一些仪式感。
2014年12月20日,在生命智慧的课堂第一次认识吴导,见识了她的教练魅力,直觉跟着这个老师会学到东西,于是立刻联系拓思,提交申请,接受审核,当年的12月31日交了PCP两个阶段的钱,正式踏上教练学习之路。虽然不知道ACC是什么,但是交钱的时候就决定,既然学了,一定要参加考试,既然考那就一定要过的。
这两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我经历了人生最沉痛的失去——父亲的离开;第一次担任了对话生命公益课堂的团长;我从一名小学生的妈妈变成了一名中学生的妈妈;我把同事变成了同学;把自己从HR变成了业务线人员;最重要的,我开始从“非黑即白”慢慢地变成“允许不同“,因此收获了越来越好的夫妻关系,每一次,都是教练或自我教练让我在不断往内看的路上找到内在的力量和干扰点。
这两年,不断收到来自身边人对于我成长的反馈。这些反馈,如同镜子,照见自己当下的样子,昨天,一个很重要的老朋友给了我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感觉你越来越棒,能力在变硬,姿态在变软——这正是我希望自己的样子。
昨天早上来自老公的评价:"我觉得你又进步了,就像游戏里的打怪升级,你又升级了"。他说这话是基于我在家人群里跟妈妈和弟媳妇说了一段掏心窝子的话,他觉得写得蛮好。坦白说,我觉得我老公是一面很平滑的镜子,有一回我对儿子愤怒无比,他平静地说一句:“感觉你现在十分愤怒,感性完全占了上风,这些真的是你想表达的么?”;在我对自己的情绪失控沮丧无比,觉得都白学了的时候,他会来一句:“别一竿子打死嘛,你学习成长的部分依然在,不完美但是不等于完全都没有。”
我内心知道,枕边人的评价是最宝贵和难得的,面对最熟悉的他,我最真的一面包括阴暗面都暴露无遗,这个不折不扣的9号用行动体现了什么叫真正的支持和接纳。我也知道,这一切也恰恰是因为我的教练学习,犹记当初写的最喜欢教练的原因之一:“问题在我”的人生是非常棒的人生,因为我非常清楚,只要我改变,就有机会影响结果改变,相比“问题在他人”的人生多了更多主动权。”教练学习让我有了更好的洞察力和目标感,让我坚信我改变一定会影响他改变。于是在了解性格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管理了情绪,跟他有了更高质量的沟通,也用我自己的行动影响了他,激发了他这方面的潜质。要知道原先,一个底线很宽的9号和一个底线很窄的1号在一起生活是怎样的情景。
“生命影响生命”是拓思第一个打动我的SLOGAN,从跟着3期上课,到在5期的完整经历,再到当8期的学习教练,看着一个个熟悉的人的成长、蜕变,我一路见识到这6个字的力量。我知道,我在被影响着,我也在影响着他人。
常常有朋友或同学在他们迷茫或纠结的时候跑来找我,也有人直接要求答案。被人需要的感觉是很好的,无数次有做教练或给建议的冲动,但内心牢记着吴导的教诲:不要轻易给人做教练!教练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且必须付费。考完CKA,我更确信,这个建议是多么必要。
拥有清晰的界限,不轻易干涉别人的生活和评价别人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成熟。
都说教练是镜子,那是针对于教练他人,两年多的ACC之路让我最受益的是自我教练。
马丁.布伯最著名的书叫《我与你》:
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我——它”
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
感谢教练之路,让我看到“你”,而非“它”。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路还长着,还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