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蔡老师的《爱孩子先懂孩子》,听后受益匪浅,对找蔡老师的,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做事总怕孩子这那的,以自己的角度出发爱孩子,拿自己的经验、父辈教育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是我借助爱的名义,强制孩子去做,没有尊重孩子,没理解孩子,没读懂孩子。蔡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爱是本能,但是否"爱得对"则是一条漫长的学习和修炼之路。面对孩子,每位父母都应该从"懂"开始,然后才找到正确的方式"爱",最后才谈得上"教育"。懂其心,才能知其意,知其意,才会知其行。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总是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对孩子了如指掌,妄下结论,现在却有太多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不明白孩子的意思,不清楚孩子的行为。以至于,孩子出了严重的问题时,父母还蒙在鼓里,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稀里糊涂,甚至有的父母还会把责任都推给孩子,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父母所谓的了解孩子,大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自己的需求所下的结论,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孩子的意愿,按照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作出的正确、有效的反应。
我们做父母的在平时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多采用倾听的方式,多听听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在作出决定之前,征求一下孩子的建议,并且能够尊重孩子的想法,父母也只有这样做,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和认可,才能够和孩子保持沟通的管道畅通。
沟通是桥梁,是纽带,是增进亲子感情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也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父母才能够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够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也只有做到这些,父母才会懂孩子,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里面,才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只有通过沟通读懂孩子,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才会听你的话。其它形式的爱,无论你付出多少,换不来孩子对你的尊敬。孩子也需要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孩子才会尊重你的话,才会听你的话。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所谓的面子,抛弃所谓的 “经验”,与孩子一起成长。理解孩子,读懂孩子,当孩子与家长敞开心扉的谈问题时,家长才会真正懂孩子,当你读懂了孩子,孩子才会觉得父母是爱他的。
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舒适的、轻松的、充满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学会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你把孩子看成什么样,他就能长成什么样。你如果欣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让你越来越愿意欣赏。你如果轻视孩子,孩子就会让你越来越想要轻视。孩子更需要欣赏的眼光,欣赏就是孩子成长的养料。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觉得孩子劣迹斑斑,那只说明你看待孩子的角度不对。 学会不吼不叫,正面管教。
中国的父母大都比较含蓄,不轻易把自己的爱表露出来,同时,很多父母也不善于运用肢体接触。许多孩子在长大以后,都与自己的父母缺少了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事实上,父母与孩子身体上的接触,对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是最有效的,再多的话语、行为或者物质,都比不上一个拍拍肩膀的动作或者一个拥抱更有效。
作家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醒幸福》: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表达爱意,大声说出你的感情“我爱你”,爸爸妈妈们都相互表达,爸爸妈妈和孩子,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句话,一家人学会表达,把爱大声出来。“我爱你,爸爸” 、“我爱你将,宝贝”、“我爱你,爷爷”……
蔡蔡老师讲的,与学生建立亲密的链接,这一点我做得较好,要让孩子喜欢上我的课,爱学我的课,先从喜欢我开始,当然我的课真正具有吸引力,不仅仅是喜欢老师。在平时,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与孩子们亲近,建立了亲密的链接,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爱和我 “玩”。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与自己的孩子亲密链接呢?我想最近读的书《简明生本学习策略》,为啥不迁移应用——孩本管教策略,好好思考,好好反思,做 “好”父亲, “好”老师。
今后,我会坚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坚持从孩子的角度做好教育,不断赏识孩子,从儿童的心理看问题,让教育更美好,让孩子健康发展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孩子,就要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