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想以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只是整理这样的思绪,是个有点艰难的过程。
现在我将它写出来,也意味着着我终于能有勇气面对,它使得我的内心慢慢变得完整。
毫无疑问,我是大伙儿心中公认的懂事的那个孩子,从小便如此。小学三年级,母亲因为家中困难,不得不留下我和年幼的弟弟在家,独自外出务工。父亲在家多半也是忙自己的,有时候也打牌。
似乎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很懂事了。
知道要时刻照顾弟弟,而且在外人面前,也不忘处处维护着我们姐弟俩的自尊。
在学校一定要是成绩优异的那一个,因为这样,爸妈心里会觉得宽慰,他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很不好。
我打心底儿害怕他瞪着眼睛发怒的样子,他与母亲无数次吵架的场景,也令我一度想逃离这个家,却因为年纪太小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而不能实现。所以幸福感最高的时光,应该是大学到外地求学期间了。
多年以来,我和父亲的关系都是距离远远的。在母亲这样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一个情绪垃圾桶,专门收纳她的苦水和不满。在我这里倾倒完了垃圾,她才能又继续投入到生活的老样子里。
值得欣慰的是,我仍然一直是他们眼里那个让人省心的懂事的孩子,甚至在弟弟长大成人的过程里,他们还不断向他传递“要向姐姐学习一点变得懂事一些就好了”的想法。
现在想起来,感觉很可怕。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要懂事。只知道,爸妈期望我这样,那我就变成这样的好了,这样他们会开心一点。
与其说懂事是长大成熟,不如说是迫不得已。
懂事,是指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能够明白事理,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苦心。
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宠爱,因为想讨好父母的一句认可,所以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强迫着自己长大。
一个被宠爱的孩子,眼睛里会有狡黠的光芒,而不是仅仅是温顺和乖巧。
如果可以,真希望作为孩子的她们不需要那么懂事。
活了这么多年,从来不觉得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不妥。因为,我还算是他人眼里比较幸福的那个。
而和我关系亲近的人,却不止一次地评价我,太高冷。需要很多热情才能解冻。
所以,当那个能将我的高冷融化的人出现的时候,我可以如此奋不顾身。
因为,每个人都在亲密关系里寻找着童年时期的遗憾。
我们认为向外找寻,能获得安全感的几率比较高,于是都不余遗力地这样做。
的确,这样确定的亲密关系,能在一段时间里补偿童年没有得到的爱:支持,包容,理解,关怀。
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我害怕争吵,害怕被冷落,害怕得不到关心。
无论我怎么努力,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内心的那个小孩,还是会感到挫败和脆弱,那些恐惧失去的,终将失去。
原来是努力用错了方向。
都知道要“做自己”,而做自己又是很难的。
大多时候我们只会这些不好的经历带来的恐惧、羞耻或是愧疚深藏起来,或者干脆骗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只看到自己喜欢的部分,只给别人展现自己喜欢的部分。
所以,做自己最难的部分不是当你选择做自己的时候,外界会有怎样的阻力和误解,而是你需要先看到那些你很不喜欢自己的部分,而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
那些懂事的孩子,都有他们的不得已。但我想,他们也从未想过要苛责父母。
因为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真正的治愈,是创伤需要被自己看到,被温柔,有力地触碰。当它被理解,被懂得,被分享的时候,我们的情感才有了自己的归宿。
当我的心理咨询师向我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我已然泪泪满面。
这世界上,最难得的,不是拥有金钱拥有名利,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是情感的归宿。
如果向外找寻不到答案,我倒把它当成一个机会——一个修复一根“软肋”,告别过去的恐惧,找到新的力量源泉,获得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