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命是一场觉醒,我觉得我前三十年可能都是在睡觉。
醒过来是因为孩子,孩子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突然看见了自己。这个自己,有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有自己长大的轨迹,也有在种种经历下,堆成的一个现在的我。
养育孩子过程中,有突然泛滥的温柔,有自己从未感觉到的爱意,也有焦虑、暴躁、不安。会突然间厌弃自己,也会突然间怕失去孩子。
我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好像是觉醒了一样,觉得自己的心里很枯竭,没有爱,也没有热情,而且一直没有。但是孩子唤起了我的爱和热情,但又不懂得去释放和表达,常常弄巧成拙的,把气氛搞得很僵。
那个时候我开始追溯,为什么我是这样一个我?
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地区和年代。但好在我们家里没有男孩,我和妹妹小时候还算是很受照顾的。但周围的人和环境,以及父母偶尔流露出来的遗憾感,我敏感地捕捉到了。
在我成长的地方,女孩意味着要嫁出去,最好不要读太多书,要早早出来帮家里赚钱,趁嫁出去之前多给娘家里赚点钱,这是很多父母的期待。所以初中毕业就打工的女孩太多了。
我们村里的妇女,生活都很相似,洗衣做饭养孩子,空余的时间还要做手工赚钱。一堆妇女围坐在一起,喝茶做工,然后谈论村里的各种花边新闻。这个场景早早就刻入我的脑海,我非常排斥。
为了不步这样的后尘,我只能努力学习。上学、上高中、上大学,到别的城市去,找工作,赚钱,赚了钱就能避免陷入和村里的婶子阿姆一样的命运了。
嗯,我是这样一路走来的,但从来没有想过之后会干什么,自己喜欢什么。在想到孩子的未来的时候,我突然卡住了。
心里有很沉的悲凄感,曾经自以为的特别,其实是掉进了另一种套路。我似乎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想要什么。
不过好在还是醒了嘛,我从来不为已经过去的时间叹息。
30多岁,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什么让自己有兴奋的感觉,我也隐约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愿意尝试各种可能,如果有机会,倾付全力。
我不再以别人的标准和喜好为标准,尽量规避掉别人的声音干扰(尽管有时候难免还是会受影响),也要学着克服心里的恐惧和畏难。
这些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会想办法去解决。成年人的担当,应该是为解决问题找到路径。我想,这也是我能为我女儿做到的最好的榜样。
养孩子的过程,难免焦虑。我也遗憾自己是个糊涂又不成榜样的妈妈,和那些天生优秀的母亲相比,我给不了孩子更高层次的引导和教育,我自己给到孩子的东西,其实远不如孩子给予我的多。
但我愿意陪着她一起长大,一起变好。在亲子关系中,我其实是受益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