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写的《总编手记》一书,是他2000至2006年担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时期的改稿记录、编报背后的故事,以及退休之后五六年的稿件,展现了他审稿、定稿、评稿时的思考,值得一读。

写作有法,改稿尤难
宏观上,怎么看技法?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的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所以,文章内容空洞没人看,形式死板也没人看。文章有“五决”,形、事、情、理、典。形、事、情、理,正好是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手段;形、事为实写,情、理为虚写;典是作者知识的综合运用。
写作技艺有匠人与大师的差别。好比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个去摘瓜,大师却能提起瓜藤子摘瓜;一堆数学题,匠人一道道地去算,大师却能用公式去分类运算。
写作艺术就像雕刻,成竹在胸,一直在做减法。正如雕刻家用一块普通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展翅欲飞。观者问其技,雕刻家答说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自己只不过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好文章,正是因为舍去了多余的废话。
文章有形才能留痕。人们对事物的印象来源与两种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正如一个新道理、一段名言警句,都会过目难忘;另一种是形象思维,一个具体的形象在眼前,这个形象越具体、越特殊、越有个性,就越刺激读者记忆。如何用?要注意塑造形象,画出个性特征;“五决”中,要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在叙事这样的实文中要闪现理和情,在议论这样的虚文中要穿插形和事,这样才能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微观上,怎么看技法?
“抢新闻”要讲方法。猎人说“鸟打嘴,兔打腿”,因为鸟飞嘴在前,兔跑先抬腿。新闻事件必有先兆,捕捉先兆,提前准备,就能以逸待劳。所以,采写新闻“采稿要拦不要追”,提前收集情报,将要发生的,要盯住事件进程,及时“摘果子”;已经发生的事件,不要轻言放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要善于发现典型,运用典型。“一滴水见太阳”是指通过采写一件具体的事,从中反映出大政方针、舆情民意。好的记者,不但能发现一滴水,还要能从这一滴水里发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更好的记者,手中的典型就会成为一个多棱镜,不但能照见阳光,还能照出阳光中的七彩,写出一系列精彩的稿件来。u标题与谋篇。
标题是主题最集中的体现,是用最少的、最形象的文字概括出来的主题。标题的作用是双重的,“未成稿时题为梁”,就像盖房子过程中的大梁,按标题的结构在建房;“成稿之后题为眼”,成文之后标题更像眼睛。所以构思标题和提炼主题是一个同步对接的过程,主题越来越清晰,标题也就水落石出。
比喻很关键。列宁说“比喻总是跛足的”。不好的比喻有两种,一是不准确、有疑团,反而干扰了对主题的阐述;二是在准确上没有大问题,但没有更深一层引申。好的比喻应该能强化主题的准确性。比喻要避免原地踏步、近亲结婚,要远缘杂交,越是貌似不沾边的事物,如能准确地必出一个道理,就越生动、越成功。
消息要七分肉三分骨。消息是叙述为主的文体,要丰满生动,至少三七开,二八、一九开最好。骨就是理性的东西,如工作思路、文件引语、背景交代、专业术语等。肉就是构成新闻的事实,包括事实的过程、情节、结果、时间、场景、语言、数据等。报纸不是文件,不能办成X光片。无事不成稿,这是铁律。多肉少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编稿留下余地,符合编辑“只减不加”的修改原则。
通讯的内核与外延。工作通讯吸引读者最主要之处是要能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这个问题。通讯稿不但块头更大,而且其内核就是一条消息。消息必须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三个特征。通讯稿除了有消息的特征作为内核,还要有更多的外延;撰稿人容易犯内核不完整,外延不充分的毛病。最简单的公式就是在写通讯稿前,先把素材整理成消息,用消息的标准来衡量基本要素是否齐全。内核完备,才能加外延(根据题材用形、事、情、理、典等技法)。
另外,作者还谈了学问与修养的事。我觉得其主旨在于说,学问与修养皆源于生活。印象比较深的,是他提到的邓小平追求、认错等事;季羡林对于学问的理解;人民日报两任前总编邓拓、范敬宜的学识与辛劳;名记者的4条标准;怎么理解经典,怎么理解雅与俗,怎么从党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怎么答记者问。
在这本书中,我们对作者擅长的新闻、评论、散文写作都可以领略到。其新闻鲜活生动、先忧后乐。其评论直指矛盾、咄咄逼人。其散文境界尤高,多篇成为国家中小学教科书名篇,其骈文凸显汉赋精髓。散文中《跨越百年的美丽》入选13个不同版本的教程;《把栏杆拍遍》入选高中语文等7个版本。另外,《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的写法值得学习。